扬子晚报网8月16日讯(通讯员 吴奕 周存君 记者 万凌云) 暑假期间,江苏大学管理学院“非遗苏绣,梦回姑苏”实践服务团队前往苏州镇湖实地调研,助力苏绣传人与互联网接轨,维护苏绣相关的知识产权,更好地传承苏绣非遗文化。

苏州新区镇湖镇因苏绣而闻名,被称为“苏绣小镇”。参观时,实践队员杨静就发现,这里不仅有中国刺绣艺术馆,艺术馆附近还有一大片区域都是关于苏绣的店铺,已经形成很大规模。“几乎每一家店里都有刺绣屏风和刺绣的摆饰放在门店正中央,从外面还可以看到有很多绣娘围在一起刺绣。”

实践队伍对刺绣店铺的生存发展状况,就势进行调研。在一家店铺,绣娘热情地向实践队员展示了店内的精美苏绣作品,还当场进行刺绣演示。为了让大学生对苏绣的魅力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绣娘鼓励实践队员亲自试一试苏绣。

学习刺绣。

“从上穿下去,再用手按着那个绣点下面的银针,再穿上来一个小的轨迹就这么绣出来了,”队员吴杰说自己原本还很紧张,担心刺歪。但在绣娘的鼓励下逐渐放开,也感受到了刺绣的神奇与魅力。

为了更好了解苏绣的发展现状,实现帮助手工艺人与“互联网+”接轨,让苏绣在更广袤的互联网中绽放其独特的魅力,实践队员们对多家店铺经营者进行了访谈。一名阿姨表示,随着中国风的兴起,传统服饰尤其是汉服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苏绣作为刺绣中重要部分受到了很大关注,刺绣作品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

然而,苏绣的保护和传承依然重重困难。实践队员们了解到,由于蚕桑养殖业的萧条,苏绣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正在逐渐消失。此外,许多苏绣的绣品底稿被随意模仿和抄袭,很多创作者却无法进行维权,也成为苏绣传承和发展路上的一大阻碍。

走访多家店铺后,实践队员发现刺绣工人年龄普遍偏大,店里的绣娘年龄大都是40到50岁之间。进一步调研后才发现,刺绣需要漫长的学习过程和多年的刻苦练习,这是诸多“绣娘”年龄偏大的原因之一。但也真是这一原因,导致很多年轻人并不愿意学习刺绣当现代“绣娘”。而这也直接导致刺绣行业后继人才严重缺乏,一些难得的苏绣的手艺也很难传承下来。

杨静等实践队成员对苏绣的发展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她告诉记者,团队还将继续走访更多的地方调查苏绣发展现状,“我们计划通过互联网对苏绣进行宣传和科普,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苏绣,也通过这种方式呼吁大家保护苏绣相关知识产权、帮助苏绣传人将苏绣跟互联网相连结,以促进苏绣的传承和发展。”

校对 王菲

0
收藏0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shipin/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