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摘要]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日益普及。 内蒙古蒙古族刺绣是少数民族传统刺绣的经典。 由于其特殊的人文和生态环境,在图案、花纹、色彩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视角,选取内蒙古蒙古刺绣为研究对象,对其艺术、技艺、材质特征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索适合蒙古刺绣主动传承的创新策略,研究成果对内蒙古蒙古族刺绣进行了探索。 为继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刺绣; 创新; 活的遗产

【中国分类号】J523.6

[证件识别码] A

[文章编号]2095-7556(2022)1-0014-04

本文文档说明格式:纪向红,李思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蒙古族刺绣活态传承与创新研究[J]. 天工,2022(1):14-1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传统女性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项目编号:07JC760001)。

一、概述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显示了保护中国传统工艺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进步,传统手工艺逐渐被人们遗忘,其中就包括刺绣。 现有的保护和传承多集中于名绣流派。 与其他民族地区的刺绣相比,内蒙古蒙古族刺绣的保护和传承还很薄弱。 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旨在研究内蒙古蒙古刺绣的活态传承与创新。

(一)起源

刺绣的蒙古语名称是“塔塔戈马拉”。 据阿木力拔都在《蒙古艺术研究》中的相关记载,蒙古刺绣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匈奴人就已经开始了刺绣活动。 它最早用于装饰蒙古服装的袖口和腰带。 后来,它被广泛用于装饰门帘、箱包、枕套等生活用品。 马和骆驼的鞍垫上也有大面积的刺绣点缀或装饰。 在自给自足的生活初期,蒙古族妇女仍然继承和延续了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的刺绣艺术。

古代蒙古族依靠刺绣来记录自己的文化,是内蒙古主流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许多少数民族艺术一样,蒙古族刺绣也是源于现实生产需要,经过长期发展演变的民族手工艺。 蒙古族刺绣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民族信仰下产生的,包括蒙、汉、藏文化和宗教的影响。 蒙古族生活在广阔的高原地区。 资源稀缺的草原环境和长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他们勇敢纯朴的性格。

(二)含义

1、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刺绣

研究蒙古刺绣的传承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文明,也可以丰富世界文化。 游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 蒙古族刺绣在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思想,需要深入的保护和研究。

2.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素材来源

蒙古族刺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它是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发展的历史缩影。 其优雅的配色和图案背后的历史变迁和表现,为现代设计提供灵感,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和D价值。

3、发现更多草原游牧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有着丰富底蕴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是蒙古族文化的代表,蒙古族刺绣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任何一个民族的繁荣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目前,有关蒙古刺绣传承的相关著作相对较少,主要依靠工匠的口耳相传。 他们面临着原始资料丢失的风险,迫切需要寻找各种方法来记录和传承当地文化。

2、蒙古族刺绣的特点

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民间艺术的精华。 它风格鲜明、色彩鲜艳、质地细腻,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 草原绣工经常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结合艺术、工艺、材料等不同特点来表达自己的刺绣,体现了草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一)艺术特色

从图案上可以看出蒙古族刺绣的艺术特色。 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主题经常出现。 蒙古族崇尚白色和蓝色。 自然界的太阳、月亮、星云、山川河流,都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从创作主题来看,往往围绕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繁衍的崇拜。 受原始集体思维的影响,客观事物被神秘化,从而产生敬畏,将其视为至高无上的力量崇拜。 蒙古族刺绣常以对比色调出现,在草原上通过颜色更容易识别。 颜色一般有白、蓝、黄、红、黑等,为了衬托图案,常采用黑布作为底色。

蒙古族刺绣图案丰富,特别是女装上的图案,分为自然图案、几何图案、抽象图案等类别。最早的动物图案有羊、马、牛、鹿等常见动物图案。 、狼(图1)以及蝙蝠、龙、凤、鹤等吉祥图案; 植物图案有莲花、梅花、杏花等。 、卷草纹等草原上常见植物(图2)。 此外,还有大量的云纹、火纹等自然图案,以及像盘长纹、花纹、卍字纹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抽象图案。 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族刺绣不仅美化了周围的生活环境,也丰富了牧民的精神世界。 由此传承下来的刺绣艺术特色,既是古老民族文化的延续,也是对自然崇拜的美好再现。 。

图1 动物图案(图片来源:中纺科技微信公众号)

图2 植物图案(图片来源:中纺科技微信公众号)

(二)技术特点

刺绣是一种用针和线反复刺穿织物的传统刺绣工艺。 蒙古族刺绣技艺由于其地理、文化环境的原因,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蒙古绣不仅缝制在普通的软质布料上,还经常出现在毛毡、皮具等硬质材料上,这就需要使用特殊的线材来穿过硬质材料,如驼线、牛筋线等。蒙古族刺绣的独特魅力在于其频繁运用贴花、硬质布料等,结合粗犷的针法手法,描绘出草原质朴而充实的生活。 刺绣常使用各种颜色的线,根据不同的图案,以针为笔,以布为纸,直接用双手创作,无需借助工具。 蒙古族传统刺绣针法有很多,如直针、套管针、旋转针、滚针、插针等。最经典、最常见的刺绣技法有平绣、贴花绣、板绣、雕花绣等。 、贴花刺绣是最复杂、最特殊的一种。 材料都是边角料,按照需要的图案剪成小块,然后缝在一起。

(3)材料特性

内蒙古蒙绣针对不同的绣品,对布料、绣针、绣线、顶针等有不同的要求。 从面料上看,分为化纤布、植物纤维布和动物纤维布。 植物纤维布又称纯麻、纯棉布,也指棉麻布。 是蒙古族刺绣师最喜爱的面料之一。 ; 从绣花线来看,纯棉绣花线是蒙古族绣花最常使用的绣花线。 颜色有200多种,大约六种颜色组成一个颜色系统; 从绣花针的选择上来说,主要看针的质量。 两端,尖的一端称为针尖,有针眼的一端称为针鼻。 绣柔软布料时应选用细长的针尖,绣粗糙布料时需选用粗棉线等; 从顶针来看,内蒙古的蒙古族刺绣时,民族绣工大多使用银顶针、牛角或骨顶针,而很少使用铜顶针。

三、蒙古刺绣的发展现状

蒙绣的生存环境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发生变化,挑战与机遇并存。 2008年,蒙古族刺绣整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保护和传承带来机遇。 蒙古族传统服饰又称蒙古袍。 除了在敖包节、那达慕节、麻奶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和活动中很少见到。 2014年蒙古刺绣入选内蒙古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并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 随着国家“非遗扶贫”、“文化扶贫”等一系列扶贫政策的实施,在政府和民间机构的共同支持下,举办了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作坊带动了许多牧民通过刺绣工艺品等手工艺品生产脱贫。 当地政府对蒙古刺绣的调查、保护、传承和传播做了一系列工作,但仅仅依靠传统节日活动和政府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一)刺绣传承保护意识淡薄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蒙古刺绣遗产的完整性受到威胁。 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很容易出现失去原有手工艺的问题。 传承人在将刺绣技艺传授给徒弟或家族后人的过程中,经过多代传承,与原来的技法和内容相比,会出现一些差异。 工匠们对刺绣文化的现代保护技术不足,很容易丢失图案,忘记背后的文化内涵。 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很难达到原汁原味手工艺的呈现效果。 此外,随着老一辈工匠逐渐老龄化,年轻人因周期长、收入低而不愿意主动学习刺绣技艺,导致许多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技艺后继无人。 现代工业时代,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刺绣工艺。 但大批量生产的机绣无法取代手工工艺的精细,拉低了蒙古族刺绣的整体风格。 因此,在刺绣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无论是传承者还是接受者,都显得无能为力。

(二)刺绣传承缺乏创新设计

目前市场上的蒙古族刺绣产品包括蒙古族服装、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等,但这些独特的民族产品销售却陷入低迷。 原因在于,蒙绣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本身又未能积极应对和改变,就会逐渐导致边缘化。

蒙古族刺绣的图案和刺绣的外观一直是由刺绣师独自设计的。 注重手工技艺的绣师,在配色、构图、图案选择等方面,都依赖于长期的刺绣经验。 现实中,草原绣工对色彩设计、画面布局等专业知识的理解存在差距。 他们缺乏设计意识。 刺绣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很难将美观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 他们无法完全把握当代大众的审美,也无法完全把握当代大众的审美。 让刺绣产品更好地适应大众生活,融入生活。 因此,让专业设计师、大学和创新设计公司与当地刺绣师合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设计,共同挖掘蒙古族的文化内涵,提取最能代表草原文化的图像元素,并将其结合起来。结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市场趋势使其能够运用在不同的产品中,凸显蒙古族非物质文化的动态创新。

4、蒙古刺绣传承的创新研究策略

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蒙古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 在草原文化的大趋势下,历史演变等多重因素导致了蒙古族的多元文化。 从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如何为蒙古族刺绣的传承探索创新路径,值得探讨。 做你的研究。

(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蒙古族刺绣数据库

内蒙古幅员辽阔,各部落分布广泛。 蒙古刺绣的传承和保护完全依靠传承人的口头传授和原始保存。 这还远远不够。 许多散落在内蒙古偏远地区的原生态刺绣作品亟待挖掘和保护。 蒙古刺绣传承与创新协会等相关部门正在建设蒙古刺绣数据库。 对此,“纹样集锦”网上中国纹样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图3)。 收集了国家十字绣图案库、景泰蓝图案库等华南民间地区的典型传统图案。 、刺绣图案库、瓷器图案库等,按照年代、载体、民族、地域等进行划分和讲解,并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的重要渠道之一理解和欣赏模式。 建立蒙古刺绣网上数据库,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布局; 另一方面,除了收集、整理、上传等之外,还应突出蒙古族刺绣的特色。 例如,根据蒙古族刺绣图案、缝制针法、主题意义等进行概括区分,然后根据传承人的刺绣特点,对人物传记、刺绣技艺、原创图案等进行整合和梳理,确保数据库更加人性化,以吸引更多的蒙古刺绣爱好者加入数据库的建设,保证数据库的后续维护和完善。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cixiutu/1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