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织里绣的前世今生

清缎地彩绣儿童上衣(湖州博物馆藏)

元代十八尊绣像

刺绣技艺的形成与丝织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湖州是世界丝绸之源,被誉为世界第一丝绸湖。 丝绣历史悠久。 元代赵孟俯夫人善诗书画刺绣。 她的《山塔绣佛图》、《昌明寺图》等刺绣作品均载入史籍。 南京博物院现收藏段胜所绣的《观音像》。 观音的头发、眉毛、眼睛等部位均用人发绣制而成,十分独特。 成宗二年(1299年),端胜皈依中峰禅师,住寺,写经,并绣《十八尊图》共十六幅,陈列于寺内。 中峰禅师在绣像册末写道:“赵夫人心虚向如来,是梵宫善果,示于世间。绣了二十尊尊者像。”带着金针,还有侍从、和尚、金刚、韦,背着法像的衣钵,侍奉龙虎,属性极好,云彩彩雕奇特,是山寺中的常供品,是弘扬誓愿力量的好利器。” 《十八尊图》是现存的元代绘画。 甚至还有元代以前保存最完好、图案最丰富、刺绣名家最多的作品。 2000年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上,《十八尊像》最终以1980万元成交。 一项新的拍卖纪录也悄然写进了中国拍卖史。 画中的十八位圣人或笑或怒,或平静开悟,或展望沉思。 他们都是富有表现力的,没有一个是相同的。 展现了济世救人、神明护法镇压世人的佛教精神。 特点。 他的造型能力高超,笔触精准流畅,有曹祎、吴的遗风。 他注重线条的力度和色彩的运用。 刺绣技艺更是精湛。 螺纹极细,只用一两根螺纹。 绣针细如发丝,绣迹如钢笔画。 针法多样,多为平针平绣,也有采用冲针法的短直针根据纹理绣制,或采用旋针法根据纹理绣成放射状图案。刺绣图案,将丝光的亮度与刺绣相结合。 和谐运用得非常美妙。 湖绣在明代就已经精通。 采用“顾绣”方法,用细股绣线进行刺绣。 所绣花鸟山水,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它在全世界都很有名。

清缎地彩绣花卉一组(湖州博物馆藏)

清缎底彩绣儿童纹饰边(湖州博物馆藏)

织里之所以得名“织”,是因为丝织业的繁荣。 丝织一直是境内农村的传统副业。 蚕儿缫丝、织布,“机器声四起”,《盛社镇志》记载:“乡村妇女养完蚕后,终日在碧湖里织丝”。成丝,八九月卖给县里。” 丝织业的繁荣为民间刺绣的流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女性必须学习“女绣”,刺绣是一项基本技能。 织里的少女几乎都学刺绣,而且大多是母女相传,或邻里相传。 这对于当时等待出嫁的女孩来说是很常见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刺绣不仅是职业女性的“工作”,也是许多休闲阶层女性玩乐、修养、从事精神创作活动的主要手段。 因此,织里妇女有着擅长刺绣的传统习惯。 刺绣的功能明确分为两大类:日常使用和装饰使用。

刺绣是古代妇女常用的编织技艺。 一般用于绣制自己及家人所需的日常纺织品,如衣服、鞋子、围裙、手帕、被套、窗帘、枕套、靠垫以及香包、香囊等民俗用品。 虎头鞋、帽子等,刺绣题材都是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吉祥图案,正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直隶民间刺绣的图案题材十分丰富,有动物、植物、器物、人物等。 具体来说,动物包括鸳鸯、蝙蝠、金鱼、蝴蝶、喜鹊、龙、凤、龟、鱼等,植物包括桃花。 器物有如意、钱、聚宝盆等,人物有福星、福星、寿星、官员、小孩等。 ,还有一些如汉字“受”、“受”等“万”字图案。 这些图案表达寓意的手段有:一是借用事物的特征,如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牡丹象征繁荣富贵,松鹤寓意长寿,石榴寓意多子多孙等。 ; 二是利用物名与吉祥词的谐音或同字,如蝙蝠与“福”同音,鱼与“余”同音,寓意丰裕、丰足,金鱼与“金玉”同音。 ”、荷叶同音“和”、荷花同音“通”、菱角同音“灵”、喜鹊同音“喜”等; 三是多种图案组合表达。 例如,蝙蝠、长寿、万字组合寓意“福寿万代”,官站在鱼头上寓意“争当第一”,如意与祥云组合寓意“吉祥如意”。吉祥如意”,梅树上飞翔的喜鹊寓意“吉祥如意”。 “浏览愉快”等等。

福禄寿绣(织里童装博物馆收藏)

织里童装博物馆收藏的刺绣品

织隶绣在风格、绣法上与苏绣同源。 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织隶绣与苏绣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织里刺绣的技术特点以苏绣和纳秀绣为主要绣法,融汇南北艺术风格。 从材质的应用上来说,苏绣以缂丝、锦缎为主,织隶绣则以丝、棉织物为主。 从刺绣的用途来看,精致的苏绣多用于装饰,而布料上的刺绣则以实用为主,比较粗犷,图案简单,多为表达劳动者美好愿望的吉祥图案。人们。 织里绣的主要工序是:先将丝质或棉质绣布平放在案板上,按所需尺寸描出图案,俗称“描底”; 然后将带有图案的绣花布绑在地板上。 它被拉伸在可伸缩的木担架上,或者不同尺寸的圆形竹担架上; 然后根据图案形式和图案要求搭配相应颜色的丝线,进行手工穿线针绣。 布料上有各种用于刺绣的针法。 对齐针迹:从绣花布的反面开始缝合。 针应走直线并逐行对齐。 不应有弯曲或倾斜。 十字绣:上一排直针,下一排针覆盖上一排针,交叉成“十字”形。 随机针法:针法纵横交错,没有一定的规则。 正抓与反抓:当从前方移针,从前方接针时,为“前抓”,反之称为“反抓”。

织里童装博物馆收藏的刺绣品

20世纪70年代末,少数织里农妇手工绣出色彩缤纷的花鸟图案枕套,通过挨家挨户、进城叫卖赚取小额利润。 此后,参与生产的人越来越多,刺绣品种也从单一的枕套扩大到枕套、被套、扇套、电视机等。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手工刺绣逐渐从手工刺绣到使用踏板缝纫机的机器刺绣。 。 直隶人离开湖州,南下北迁。 “一根扁担承载着勇气和命运,两个布袋装满了希望和憧憬。北上长城内外的王府井,南下深圳特区的椰子树,在沙漠盆地留下足迹,遥相呼应。”在城市边界乡村口音”。 各种具有织里特色的刺绣产品销往全国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 与此同时,织里镇当时唯一的一条老街上自发形成了一个露天的刺绣产品市场,织里经济开始了大发展。 渐渐地,全国各地的商人都知道了浙北织里可以批发绣花枕套、帐篷边。 市场逐步开放,到1983年,织里已有1000多户专业从事刺绣、服装生产加工。 以前为家庭提供收入的小手工艺,如今已成为家乡的支柱产业。

传统绣花枕套(织里童装博物馆收藏)

传统绣花枕套(织里童装博物馆收藏)

1983年,织里工商所在沿河老街修建了玻璃纤维大棚,并设立了36个专营棉布、花线的摊位。 与绣品露天市场一起,成为织里第一代市场。 次年,工商所征地4000多平方米,投资30万元,建设了拥有80个营业室、400个玻纤摊位的刺绣制品市场。 它取代了原来的露天市场,成为第二代织里。 市场。 织里市场曾多次扩建。 从原来的路上露天市场,到形成以童装、棉纺为核心,床上用品、服装辅料、服装面料等为辅的中国织里商城,织里经济空前繁荣。

织里早市

时至今日,兜售枕套、被套的活动仍在继续。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织里童装市场的形成,机绣需求旺盛。 缝纫机绣花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电脑刺绣出现并随后取代了缝纫机刺绣。 如今,虽然时代时尚不断演变,但机械化生产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 织里手工刺绣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见了。 但由于其历史渊源和广泛的民间基础,这种民间精湛的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织里刺绣历来都是手工刺绣,用丝线在丝、棉织物上绣出各种精美的图案,然后制成充满艺术美感的服装和生活用品,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目前,在织里找到一两百名掌握织里传统刺绣技艺的“绣娘”不成问题。

织里洋溪小学刺绣艺术馆学生作品

织里洋溪小学刺绣艺术馆学生作品

为了让后人见证“织里绣”的历史,吴兴区政府和织里镇政府花了近10年时间,投入56万元对刺绣工艺进行组织和保护。 肚兜、襁褓、无袖马褂……织里童装博物馆的刺绣馆里珍藏着120件织里刺绣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指尖流淌的针线被绘成生动的图案,每一件布料上的刺绣都诉说着历史文化和恒久的故事。 近日,经浙江省民间艺术品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评审,“织里绣”荣获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品资源普查保护结果和首届浙江省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藏品保护奖。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cixiutu/1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