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多民族、多元文化社区的生活息息相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不仅仅是系统内各级的保护工程。 传承是在更加开放的社会生态中发生和进行的。 尤为重要的是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原住民社区日常生活的传承实践,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具有直接的文化效用。 无论是信仰层面还是现实生活层面,生存的功利需求都是具体而直接的。 我们需要寻找和发现新的文化功利价值观,以连接传统和当下。 文明转型时期的非物质传承是多元化的,其中文化遗产地的教育传承是不可忽视的文化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涉及大学教育,也涉及中小学教育。 “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栏目的设立,就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域文化艺术资源,如何以适合这个年龄段青少年的方式进行认知实践和启蒙教育。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许多民间手工艺都是由儿童进行的,代代相传的文化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就开始了。 青少年时期是接受工艺和文化启蒙的最佳阶段。 当今网络时代青少年的生活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但不同民族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依然保留下来。 如何与区域非遗类型互动,为学校青少年上民族文化第一课? 这是需要全社会关注的事情,因为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更长远的未来。

在中央美术学院团队去清远考察连南民族小学“排瑶绣”项目之前,我们曾设想过将原来的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青少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联系起来,但当我们去到连南瑶族自治县经过对小学的实地考察,发现7名省县级“瑶绣”非遗传承人从未到过小学与学生交流过,于是我们将重点转移到了小学。中小学瑶绣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我们将在后续的开发中进一步了解这个项目的生命力。

11月18日,我们参观了连南民族初中、连南民族高中和中国瑶族博物馆,对排瑶绣项目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连南民族初级中学外观图片来源网络

张晓萌连南民族初级中学室内摄影

连南民族初级中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县民族中学,2005年8月上旬,初高中分立后成为初中。

连南民族初中(以下简称“民族初中”)的徐老师是该校美术课程和刺绣课程的主讲老师。 她向我们介绍了民族初中瑶绣课程的基本设置。 民族初中瑶绣课程作为第二课堂开展。 有专门的手工艺室,每周一节。 三个年级的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上课时间:七年级周二,八年级周三,九年级周四。

从报考人数来看,每个年级大约有30到40人。 七年级人数最多,九年级最少。 由于第二教室进行的项目较多,部分学生本学年就能完成。 每学年他们都会被转移到其他项目; 从班级群体来看,参加瑶绣班的学生以汉族学生居多,因为瑶族学生从小就学习瑶绣,所以继续参加瑶绣班的可能性较小。 另外,学校还设有瑶绣社,但参加瑶绣社的人与参加第二届瑶绣班的人基本重合。

徐老师2005年来到国立初中任教,大学时学的是工艺美术,接触过一点瑶绣,但他是后来才学会的。 瑶绣版从她来学校就开始了,断断续续地开课程。 2015年才开始有固定教室。

随后徐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国立国中的手工室。 一进国立初中的手工室,就看到各种各样的材料:有瑶绣、苏绣、十字绣的绣框,还有瑶绣装饰的绣框。 洋娃娃、新款手袋、一桌子形状各异的彩色亮片……

国立初中摄影刺绣手工教室张晓萌

张小萌拍摄的桌子上的亮片、珠子等材料

徐老师说:“学生们已经非常擅长传统瑶族刺绣了。” 徐老师在瑶绣的基础上,增加了珠绣、立体绣、亮片绣等,并做出了很多创新。 我们看到的学生作品有传统的瑶绣作品和新的珠绣作品。 珠绣的图案是瑶族的图案,但形式、材质和内容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徐老师向我们展示学生们如何制作亮片绣包包。 张晓萌 摄

据徐老师和国立国中唐校长介绍,学校也支持瑶绣的这一创新。 工具和材料由学校购买,所有原材料均提供给学生。 每年费用约1万元。

张晓萌 国立初中八年级学生传统刺绣作品摄影

张小萌拍摄的学生自己创新的亮片绣方法

张小萌拍摄的传统瑶族绣花包

徐老师张小萌改进的新款手袋摄影

连南民族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民族高中”)前身为连南民族高级中学,已有56年办学历史。

连南国立高级中学张晓萌外景拍摄

目前,只有龙雪梅老师在国立中学教授刺绣课程。 龙老师在当地还是比较有名的。 2007年,她在国立中学开设“瑶族民间刺绣”校本课程后,她收集资料,编辑了《瑶族刺绣——连南瑶族服饰刺绣工艺》一书,分为两部分:瑶族服饰刺绣工艺和连南郭山瑶族服饰刺绣工艺两部分,全面反映了连南各地瑶族的服饰特点。

龙雪梅老师和她主编的《瑶绣——连南瑶族服饰刺绣工艺》

摄影张晓萌

龙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国中的绣花室,向我们介绍了绣花班的基本情况。

国立中学的瑶绣课程是作为艺术选修课开设的。 高一学生选修艺术欣赏课,从第二学期开始可以选修课程。 高二年级可以全年选修课程。 高三取消选修课。 从选修课的数量来看,你看,一个班基本有10个左右的学生选修瑶绣课程,高二年级有16个班。 此外,学校在周五第八节课开展了社团活动。 瑶绣社目前有4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都是选修课的。 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来看,虽然学生每周都会来学习,但大部分是从小就学的。 由于接触的东西多了,有的学生后来不愿意学,有的学生认为“不知道怎么学才想学”。 ”,龙老师会带领学生学习其他的书写方式,比如在纸伞、纱扇上进行再创作等。

高二学生张晓萌的传统刺绣作品摄影

张小萌纸伞纱扇摄影再现

张晓萌学生近期拍摄的苏绣摄影作品

一进绣花室,我们就感觉高中的气氛不再轻松活泼了。 绣房里的作品并不多。 整个教室的大部分地方都被桌椅占据了。 沿着墙壁滑动的是苏绣架子。 龙佘老师现场向我们展示了她近期的苏绣作品。

绣房摄影张小萌

龙雪梅老师为我们张小萌演示苏绣摄影

虽然学校没有邀请排瑶刺绣传承人来校园,但我们还是找到了排瑶刺绣女士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方惟艳就是我们在博物馆现场表演时认识的刺绣师。 她六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瑶绣,已有近三十年的刺绣经验。 目前,方惟艳更加注重瑶绣新产品的创新和研发。 她学会了潮绣、苏绣等不同风格的刺绣方法。 目前,她开了一个小作坊,每月带领十几个绣花姑娘接绣花厂的订单,制作一些衍生作品。 品尝。 另外,方惟艳告诉我们,瑶族山歌里也有关于瑶绣的内容,她妈妈也会唱,但老太太太害羞了,所以我们最终没有听到她的瑶歌。

张小萌刺绣摄影中方伟燕使用的绣线

了解了初中和高中的情况后,我们把调查的重点又回到了民族小学。

11月21日,度过了一个轻松的周末,国民小学的学生们又迎来了有序生活的一周。 周五我们请易老师发放的300份问卷也被收集了。

这三百份问卷旨在更好地了解连南县民族小学学生的刺绣学习状况、接受能力和水平。 问卷共有15个问题,主要是填空题。 易丽丽老师分发给同学们。 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级,发放一百份,共计三百份。 返回北京后的一周内,我们从15个问题中选出了18个重点问题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在回收的297份问卷中,96%的学生来自瑶族,94%的学生有擅长刺绣的家庭成员,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就接触过刺绣。 学习刺绣的具体时间因年龄、年级的不同而不同。 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

从年龄分布来看,刺绣学习的高峰年龄集中在9-10岁年龄段。 只有少数人在9岁之前学习刺绣。学校普及刺绣课程后,11-12岁的孩子仍然有一批学生开始学习刺绣。

从年级分布来看,进入民族小学之前,每个年级有10至20名学生在三年级学习刺绣课程。 到了四年级,参加刺绣课程的学生人数大幅增加。 虽然民族小学从四年级就开始全校刺绣教学,但仍有1-4名学生在问卷中反映从五年级开始学习刺绣。 不知道是同学们填写的数据有误还是其他原因。

《排瑶绣》一书共涵盖20类图案。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具体模式,我们整理如下:

三个年级一半以上的学生掌握的图案方法不足五种。 年级越高,出现的分化类型越多,表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熟练程度差异。

另外,关于之前微信文章中提到的学生对瑶绣的兴趣问题,我们也有更详细的数据作为依据。 在回收的问卷中,学生对此问题的态度集中在四大类。 :喜欢、不喜欢、感觉一般、留空、不回答。 具体数据如下:

从不同对刺绣态度的百分比折线图可以看出,从四年级到六年级,学生对刺绣的兴趣普遍呈下降趋势。

在几天的调查中,我们采访了连南国民小学的陈庚辉和李兑琪校长。 校长陈庚辉提到,“校本课程是国家和省级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具体需要各地区、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 从2008年正式推出“排瑶绣”课程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陈惠杰校长专访 陈庚惠 摄影 张晓萌

通过采访民族小学李兑琪校长了解到,民族小学在“排瑶绣”课程上投入了一定的资金。

专访李兑琪校长陈慧杰 摄影 张小萌

资金投入主要分为三大方面。 首先是教学所用的教材,这些教材都是学校免费提供的。 刺绣课材料的经费投入大概是几千元,但学校只提供十字绣片,用的是实际的刺绣材料。 棉布需要学生自行购买; 二是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如刺绣教室新增桌椅等; 第三笔基金用于学生的奖励机制。 学校将为留在学校的作品提供三到四千块钱。 平均每名学生补助十至三十元。

这些日常经费投入主要来自两个来源,一是学校自筹,二是教育局。 例如,青岛市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美术展,教育局拨款8万元。 。 还有一些校外组织提供的奖励机制。 为鼓励瑶族艺术发展,2012年,广东省慈善总会设立“广东省优秀园林教师奖”和“广东省优秀学生人才奖”,每年9月颁发。 3名老师中,将有1名美术老师,获得奖金800元,选拔学生10名左右,每人获得200元奖励。

2011年、2012年左右,广州的一些好心人举办了一场拍卖会,学校还专门举办了男生刺绣作品专场。 最贵的一袋卖到了2000元。 本次拍卖共筹集善款13000元、16000元,成交作品约20-30件。 所有资金都用于学生的传统艺术,包括刺绣、长鼓等项目。

学校收藏的优秀学生刺绣作品。 张晓萌 摄

李兑琪校长也对校本课程的未来充满期待和思考。 李校长认为,学校形式多样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了普及文化推广,在广度上确实有效,但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内在的发展、刺绣的意义和意义、如何通过作品表达精神价值……学校设想将五本工具书开发成一套教材,增加思考和练习,并按照四、五、六年级进行划分。 出不同的级别。 但距离教材第三次修订尚需时日,主要原因是人力、物力投入不足,专业教材编写缺乏专家指导。

至此,我们的连南瑶绣项目考察之旅就基本结束了。 通过多方调查了解,我们认识到了连南自治县民族小学“排瑶绣”项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作为校本课程,《排瑶绣》是连南国民小学的必修课,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会深入学习。 与学校大力推出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刺绣班不同,学校的兴趣班却十分冷清。 本来报名兴趣班的学生有100多人,但后来很多人都慢慢离开了,最后班上只剩下22名学生。

实际情况是,四年级的学生基本处于刺绣的启蒙阶段。 不知道他们对刺绣本身有多感兴趣,也不知道他们能坚持多久。 从非基因遗传的角度来看,普及教育真的有利于遗传吗? 或许我们可以把问题缩小到能否真正让瑶族学龄儿童产生主动学习和创造的兴趣。 看来,我们在连南国民小学这里已经能看到端倪了。

其次,无形继承存在于继承双方之间。 除了接受者之外,关键的角色还在于老师。 学校里只有三位刺绣老师:易丽丽、唐秀明、唐思美。 只有易丽丽老师是专职美术老师,另外两位老师唐老师既是数学老师,也开设刺绣课。 易老师每周有15节课,唐秀明老师有18节课,唐思美老师有10节课。

三是2010年,瑶绣(连南瑶族服饰刺绣)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连南县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人,市县级传承人5人。 除了偶尔在中国瑶族博物馆进行现场表演和活动外,这7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未到过民族小学与学生交流过。 学生们也没有机会去博物馆、刺绣作坊向相关传承人学习、学习技艺。 几乎所有学生的刺绣经验都仅来自于他们的长辈和学校老师。

最后,客观地说,《排瑶绣》的读者由于时间不够、研究经费不足、研究经验不足、缺乏专业人士排版、图文整合等各种客观原因,存在不少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三位教授刺绣的老师也有着清醒的认识。 例如:难度不按等级划分、绣花图案不丰富、公式难记、图解不清晰等。

连南民族小学的“排瑶绣”项目在全国少数民族艺术校本课程中并不是孤例。 他们还面临着许多客观问题。

就民族小学“排瑶绣”项目而言,除了进一步深化校本教材和师资培训和引进外,关键是要论证全校普及刺绣教育是否真正有益。 如果大多数学生明确表示兴趣不大,那么刺绣兴趣班的学生仍然很少。 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在学校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一校一坊”刺绣工坊,为真正热爱“排瑶绣”项目、有兴趣深入学习的学生提供专业文化内涵的帮助和引导和技术指导。

此外,应加强社区与学校的良性互动,为学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间提供完整、畅通的沟通渠道。 让学生走出去,与其他民族进行更多有益的接触,可能有助于促进自发的民族认同和民族艺术的传承。 或许这些措施能够帮助该项目有效开展。

文章最后,衷心感谢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小学、民族初中、民族高中、连南瑶族自治县教育局、连南瑶族自治县文化中心、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师生们自治县县史办、中国瑶族博物馆和连南瑶族刺绣艺术家对本次中美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考察给予了大力支持。

(本文表格数据均来源于民族小学问卷调查数据)

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小学青少年“瑶绣”传承调查纪要

陈慧杰在刺绣兴趣班与小学生交流,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摄影张晓萌

从左至右:易丽丽老师、张晓萌、陈慧杰、李春慧老师

李春慧老师和易丽丽老师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帮助

摄影教育局徐文敏老师

许多学生报名参加了学校的长鼓兴趣班。 下午下课后,同学们开始在操场上练习长鼓。 张晓萌 摄

每天晚上放学后,我们都会看到雾气中的苍茫大山

摄影张晓萌

张淑梅老师,瑶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属于果山瑶族支系。 她的尖顶帽子让她在众多刺绣师中脱颖而出。 张晓萌 摄

11月19日一早,应唐四美老师的邀请,我们赶赴连南游岭瑶族村,参加唐四美老师母亲的生日宴会。 陈慧杰 摄影

唐四美老师的妈妈家里到处都有这种绣花包。 它们比我们在县城看到的更大,图案也更简单。 张晓萌 摄

下午,我们沿着小路步行前往山顶的幽岭老牌。 山上雾很大,湿气重。 老牌居住的人已经不多了。 张晓萌 摄

湿漉漉的小路上,老牌窑人走上前来给张小萌拍照

我们在村口遇到了一位正在专心刺绣的女孩。 她淡然的态度提醒我们,在这个浮华浮躁的时代,只有文化才有这样的魅力。 代代相传的文化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萌芽。 当孩子们的创作与传统相结合时,我们希望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照亮传统艺术的未来发展。 张晓萌 摄

文字| 张小萌和陈慧杰

摄影 | 张晓萌

排版编辑| 张晓萌

村社文化田野实践活态传承

生命之树常青

大松树(剪纸)齐秀梅,甘肃镇远县

0
收藏0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jiaocheng/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