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紧密地拼凑,每一针都必须拉到正确的位置,以使线顺滑。” 暑假里的一天,王新丽正在大荔县强白镇阿寿村的一个小农家院里教12岁的女儿学刺绣。

45岁的王新丽是大理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为了传承这项民间技艺,她在村里组建了一支15人的刺绣团队,经常教女儿学习刺绣。

大理民间刺绣起源于商周时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由于阿寿村地处沙地,过去交通比较封闭,民间刺绣的传承也比较完整。 阿寿村的民间刺绣是大理刺绣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造型独特、色彩鲜艳、形式古朴、寓意含蓄,充分体现了先民朴素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阿寿绣作为大理民间刺绣的代表,已被县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新丽的母亲和姑姑酷爱刺绣,她很小的时候就对刺绣爱得爱不释手。 她记得,刚进幼儿园的时候,妈妈给她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绣花书包。 她被书包上的刺绣图案吸引了,心想如果自己能绣出这么漂亮的图案该多好啊! 所以她经常缠着妈妈教她刺绣。 在妈妈的耐心指导下,王新丽逐渐学会了如何使用针线、粗细搭配、色彩调整、手法轻重等技巧。 多年以后,她很快就能把每一件作品绣得生动灵活。 的工作。

为了让每件作品都充满灵魂,王​​新丽精心研究缝制方法、丝线、色调、面料的选择和运用。 13岁时,她想在虎头上绣“王”字。 阿姨说:“这个你不会绣,你会绣,村里人人都会。” 她听后没有再说什么。 有那么难吗? 阿姨走后,她拿起图案看了一个小时,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就开始行动。 她一边绣,一边想:“我一定能行,下午我就绣字,给姑姑一个惊喜!”

下午姑姑来了,王新丽终于完成了刺绣。 阿姨看了后非常惊讶:“哎呀,绣得真好,颜色用得也好!” 这时,王新丽心里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心里幸福极了。

“他们怎么知道我把绣品拆了,拆了不下十次,连午饭都没有时间吃。” 几十年后,王新丽仍清晰地回忆起那天的情景。 从此,妈妈和姑姑就非常信任她,什么工作都敢让她干。 他也很珍惜每一个机会。 她说:“当你仔细研究每件作品,投入时间、精力、心力时,针线活里就会有灵魂。”

曾经有一段时间,王新丽因为某种原因没有绣花。 “现在年轻人几乎不碰针线了,会刺绣的几乎都是70、80岁的老人了,民间刺绣快要失传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她常常想,这种民间工艺如何才能传承下去? 于是,她又重新拾起刺绣技艺。 同时,我决定将我的刺绣技艺传授给下一代! 她经常和一些喜欢刺绣的中老年人聊天,一起做刺绣,研究改进,组建刺绣团队,教女儿学习刺绣。

“我和姑姑没有离开村子,我们是在同一个村子里结婚的。” 王新丽笑着说:“我和妈妈还是邻居。” 他们经常一起刺绣。 记者近日走访时,王新丽正在院子里绣虎包。 母亲在纸上画出十带裙上的刺绣图案,阿姨正在剪动物的眼睛和鼻子,女儿正在学绣小白兔。 四个人忙着自己的事情,气氛热烈而热闹。

“上下针迹、倒缝和厚度的组合取决于所绣的内容。 粗线多用来绣轮廓,细线则用来绣细节。” “颜色是渐变的,使图案更加生动。” “刚开始绣花。 需要先画出外观,熟练后就可以直接开始刺绣了。”……谈起刺绣,王新丽说得清清楚楚。

“无论绣什么,针一定要插稳,每一针都要拉到位,这样绣出来的绣品才会精致、美丽。” 王新丽说,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要认真做好,刺绣一定要认真做。 民间艺术的精髓得以传承。

记者:刘丛梅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shipin/1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