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近日,一批新书走进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白杨河乡羊头圈子村的农家乐。 村民张艳和她的姐妹们一起寻找舞蹈书籍。 他们想为即将到来的国庆节排练舞蹈。 近年来,昌吉州基本实现了农村农家书店全覆盖。 各村“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派出单位的支持下,征集收集各种农业图书、影视资料等,放置在村文化室。 农家书屋成为基层学习型党组织。 为农牧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交流信息提供平台。

昌吉市民崔海强谈及昌吉近年来文化事业的变化时满心欣喜:“社区经常组织居民跳舞、唱歌、看戏……丰富的文化活动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

活动场地、表演舞台、读书空间,是昌吉文化生活的真实反映。 据介绍,截至目前,昌吉州累计投入超过50亿元,用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政府购买服务、团队激励扶持、各类文化民生工程建设。 2016年以来,昌吉州平均每年投入800万元以上,县(市)平均每年投入300万元以上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16年起,昌吉州将在2015年基础上提高乡镇年度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标准10万元,增加村级文化活动专项经费1万元,并对每个行政村文化管理员实行政府补贴每月领取不少于500元的补贴。

截至目前,全州文化体育设施总建筑面积102.9万平方米,每千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732平方米。 广场、公园、游乐园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部分学校所属各类活动场所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满足群众精神需求。获得感、幸福感逐渐增强。

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如今,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社会,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76岁的吴胜禄是昌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小调的传承人。 他唱新疆小调已有50年了。 从青年时代到七十多岁,吴胜禄一直在思考新疆曲调的传承。 为此,他把自家院子改造成文化大院,组建了调子队,带领村民唱小调。 他不仅将曲调传承下来,还经常演唱,歌颂党的惠民政策。

昌吉州艺术剧院与山西戏曲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五年制戏曲学院班,培养30名戏曲专业人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疆戏曲”传承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为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昌吉州积极探索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近年来,昌吉州先后实施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保护、高昌回鹘佛寺遗址保护、北亭古城保护、抢救五座烽火台等项目。长城资源。 北庭古城墙加固、数字化展示、壁画修复、监测监控项目顺利通过国家专家委员会评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对北庭古城启动了5000多平方米的考古发掘; 中国人民大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在有序开展奇台古城、唐朝墩遗址、阜康白洋河等考古发掘工作。 一批重大考古发现和考古成果即将揭晓。

与此同时,昌吉州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任务。 评选公布了三批7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了两批63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发掘整理了一批极具文化价值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文化产业持续繁荣发展

近年来,昌吉州文化产业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搭上了时代的快车,涌现出一大批“互联网+文化”的新兴业态,不仅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增长点,也为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各族群众休闲娱乐提供了良好平台组。

近年来,昌吉州通过“旅游+文化”跨界融合,不断将历史文化、世界遗产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吃、住、行、游、购、游”之中。 “娱乐”、“商业”、“育人、学习、休闲、情感、奇观”等旅游元素形成了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业增长极,推动传统旅游模式迈向旅游“全域时代”融合景区、产业、城乡。

昌吉州重点发展阜康天山天池国际滑雪场、木垒哈萨克民族刺绣文化产业园、印象西域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园等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近260亿元。 这些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昌吉州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 其中,木垒县哈萨克民族刺绣文化产业园已入驻文化企业20余家,吸纳刺绣技工480余人就业,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带动全县培育刺绣技师5000余人,年产值过亿元; 北庭千佛洞民俗文化产业园,在2016年7月举办的“2016北庭民俗文化旅游节暨六六庙会”中,三天共接待游客13.54万人次,同比增长25.37%,旅游业实现收入8124万元,同比增长50.4%。

目前,泉州文化产业已初步形成出版传媒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手工艺产业、民俗文化产业、文化娱乐产业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

2012年以来,新疆杜氏旅游有限公司、新疆吉瑞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新疆金版印刷有限公司等9家文化企业被授予文化产业示范企业称号自治区基地。 今年上半年,昌吉州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2亿元,有文化产业企业209家,行政事业单位和非法人单位70家,个体户982人。

文化消费水平持续升级

“品味乐活生活,享受美食。” 今年4月,昌吉市乐活镇首届文化旅游节开幕。 国内外特色美食“齐聚”乐活小镇,新疆民间舞等舞蹈表演引来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近年来,依托旅游宣传和文化推介活动,昌吉州各县市开展的文化旅游活动已近满员。

一批重点大型文化建筑和设施建设,昌吉州博物馆、艺术剧院、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场馆建成开放,推动全州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丰富多彩的。 昌吉恐龙博物馆建于2009年,是新疆第一座古生物博物馆。 设施齐全,有科普展示区、亲子互动区、4D影院等,吸引了大量游客来这里探索恐龙时代。 昌吉市民邹树同说,这里有很多地方可以让孩子们学习文化、历史知识。

如今,昌吉州正在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持续发展特色品牌文化,培养高素质文化队伍,在全面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文化强县”。

数论

截至目前,昌吉州累计投入超过50亿元,用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政府购买服务、团队激励扶持、各项文化民生建设等。项目。 近年来,昌吉州平均每年投入800万元以上,县(市)平均每年投入300万元以上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16年起,昌吉州将在2015年基础上提高乡镇年度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标准10万元,增加村级文化活动专项经费1万元,并对每个行政村文化管理员实行政府补贴每月领取不少于500元的补贴。 截至目前,全州文化体育设施总建筑面积102.9万平方米,每千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732平方米。

昌吉州公布了三批7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定了两批63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发掘整理了一批极具文化价值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 今年上半年,昌吉州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2亿元,有文化产业企业209家,行政事业单位和非法人单位70家,个体户982人。

【后记】文化强国,默默滋养万物

文化不仅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因素。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昌吉州各族人民生活显着改善。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今,各族人民不仅可以欣赏精彩的电影、书籍、戏曲,而且在闲暇之余也有了更多健身、娱乐的好去处。 社会风气不断改善,文明风气正在形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 这也需要我们去实践、去创新。 把文化与时代结合起来,让文化渗透到生活中,创造更多经典、有意义的文化产品造福广大群众,是每个人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zhenfa/1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