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县委书记牵头构建县乡两级旅游综合发展工作体系; 每年安排不少于一般预算收入的10%用于旅游发展; 成立旅游发展办公室,工商、交通、文化、物价、公安等部门组成旅游联合执法小组,加强旅游市场监管;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功能,打通旅游景区最后一公里; 加强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 与扶贫结合; 各领域创新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旅游+农牧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商务”、“旅游+互联网”等形式,最大限度拉动旅游的动力和整合力,为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以下为木垒县政协副主席陈云在推进新疆全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会上的讲话: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位于丝绸之路新北路上,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边缘。 全县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9万人。 是全国三个哈萨克族自治县之一。 拥有全国唯一的达南沟乌兹别克民族乡,8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5年,全县旅游工作展现出旺盛活力,共接待游客112.6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57亿元。 今年2月,我县作为全国262个县(市)之一、新疆8个县(市)之一,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全区域旅游示范区”。

打造全域旅游,木垒县的具体做法是:

1、开阔视野,以战略思维谋划全域旅游

坚持把全域旅游打造成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加快脱贫攻坚的总抓手,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全域旅游。

一、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李继东在昌吉州全区旅游推介会上为木垒县授牌。

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主任、各乡(镇)场、部门主要领导为委员的旅游发展委员会,建立了县乡两级旅游发展综合工作体系。 各乡(镇)场明确了综合旅游分管领导和办公室。 、积极推进功能整合、优势互补、统一管理; 制定《县级领导牵头重点项目考核管理办法》和《自治县乡镇、部门单项指标考核管理办法》,形成“全社会参与、全流程服务” 、全部门“协同”旅游发展。

2实施资源利用战略

每年安排不少于一般预算收入10%的专项资金用于旅游业发展。 成立木垒河生态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设立旅游发展基金,推广PPP模式,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资。 坚持“以项目为中心”,重点争取国家投资项目、风电、光伏资源置换项目、援疆项目和专项建设基金项目,规划了一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民生保障、高起点特色项目。 重大工业项目。 阿乌勒民俗园、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等11个旅游项目落地实施,总投资20亿元。

3 建立旅游执法体系

大力推进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模式改革,成立由旅发办、工商、交通、文化、物价、公安等部门组成的旅游联合执法队伍,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建立旅游指挥中心,建立旅游联合执法联席会议、工作通报等制度,共同营造“家外之家”的旅游环境。

四、完善旅游保障体系

制定实施《关于加快自治县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自治县全区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木垒县2016年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措施,统筹木垒旅游产业发展,创建全区旅游示范区创造就业岗位。 制定《自治县人才发现、使用、培养和引进办法》,积极引进高端旅游综合人才,聘请知名专家组建顾问团,建立旅游专家人才库,推动合理配置旅游人才资源,为创建全域旅游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5、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功能

四道沟遗址

加快实施万亩旱地30公里环路、菜子沟艺术家村路、南部山区山地旅游专用道建设,逐步完善县城到各旅游点的便捷交通体系景点,打通旅游景区最后一公里; 统一规划建设 南部山区合理设置停车场,连接完善旅游专用通道和自行车慢车道,逐步实现半封闭管理。 统筹布局住宿餐饮、商贸物流、休闲娱乐等功能服务业,使整个区域的功能设施相互补充、相互支撑; 认真落实区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要求,加快完善信息咨询、安全保障、交通便捷、便民惠民、行政管理等五大类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统一规范配置旅游引导标识、智慧旅游、购物体验、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景区无障碍设施,推动便利化、人性化、智能化、规范化发展,打造一流的旅游服务环境。

6、提高服务质量水平

我们坚持每个人都是旅游形象、无处不在的旅游环境,围绕旅游要素,以旅游标准化建设为基础,以细节服务为切入点,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为重点,强化标准化、专业化、以及管理和服务的管理。 精致的建筑。

7打好脱贫攻坚战

聚焦贫困群众和有条件发展旅游的贫困村,以民族刺绣产业园、哈萨克民俗风情园为基地,实现300余人定点培训就业,60余人脱贫通过旅游业。

2、通过全景建设,突出特色,优化全域旅游

环境是整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 我们始终坚持以景区理念规划权威、以景区要求建设村镇,积极打造“步步不同、步步有景”的全域旅游新场景。平凡中的魔力”。

1.保护美丽生态

大南沟风光

木垒年平均气温5.7℃,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59天,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清洁的环境已成为全球旅游最基本、最重要的供给亮点。 为保护和利用好大自然赋予木垒人民的生态美景,我们更加注重旅游景区的生态修复和保护,优先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和景区绿化工程,扩大旅游景区绿化面积。历年造林绿化面积和森林覆盖率; 研究制定重大旅游项目垃圾无害化、污水零排放的建设标准; 合理确定景区旅游容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打造生态新高地文明建设。

2、建设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

孙家沟山花

树立城市“大客厅”理念,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自治区级文明县等创建活动为契机,增强公民意识,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打造特色城市精品小镇。 围绕“看山、看水、记乡愁”的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依托传统古村落、民族村落、田园风光,根据其不同特点,引导农牧民直接转换手段利用生活转化为生产的素材,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与田园风光融为一体的民宿和乡村旅游示范点。

3、风景优美

平顶山下

我们将南方山区旱田景观与公路路口多彩种植相结合,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季节、不同色彩进行艺术设计,形成了震撼人心的南方山区百里画廊景观带和多彩种植景观区城市立面上具有艺术魅力。 。 定期开展社会公益日活动、市容整治、南方山区环境卫生整治等专项活动,大力推进“旅游厕所革命”。 聚焦哈萨克文化,全年编制优质“木垒一日游、多日游”旅游线路,展示丝路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乌兹别克文化等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改革创新,开放包容深化全域旅游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 木垒旅游产业做优做强,迫切需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

1、创新旅游发展业态

和浩街

立足木垒县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聚焦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三大业态”,推动特色产业、城乡建设、现代科学旅游科技、创意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 开发推出“天山木垒·养心之家”旅游品牌,将整个木垒县打造成休闲度假、居住之地、退休以及健康和保健的地方。

2、各领域产业深度融合创新

千亩旱地

最大限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和整合力,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注入新动力。 “旅游+农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打造乡村民宿、多彩种植、农林观光体验园等一批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旅游+产业”:以风光电科普教育基地项目为示范,大力发展工业观光旅游,促进工业与旅游融合发展。 “旅游+文化”:围绕旅游发展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依托传统村落保护开发项目和哈萨克阿乌勒民俗风情园建设项目,推动文化产业旅游化和市场化。 “旅游+商业”: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加大农副产品、文化商品、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开发,加快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加快布局旅游购物网店。 “旅游+互联网”:推进智慧旅游进程,加快全域旅游咨询指挥中心、旅游电子地图、旅游门户、旅游电子票务系统、旅游消费卡、电子语音解说和互动终端建设,建设城市和农村电商服务体系,提升全域旅游管理、服务和营销的智能化水平。

3、创新旅游营销方式

博斯坦西亚牧场

按照从资源和客户两条线入手的原则,在开展全县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政府牵头打造品牌,企业融入推介产品,居民参与强服务,游客互动造势。 统一管理、统一品牌,旅游营销工作同步有序开展,旅游项目工作与营销工作相互促进、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产品营销,实施专业合作社“三五”工程,即:规范合作社500家,升级合作社50家,打造5个优势品牌,加快全县农副产品营销和市场开拓。 二是加强区域品牌营销。 建立完善的县域旅游品牌识别体系和县域旅游品牌传播体系,在景区、旅游星级酒店、旅行社、县域、乡镇等旅游集散地广泛使用“木垒”旅游形象识别系统。 广告报批后,形成了统一的服务品牌效应,迅速红遍全疆。 三是强化服务营销。 以全域旅游产品和服务建设、居民热情接待参与、游客互动口碑宣传为基础,通过政府、企业、居民、旅游“四位一体”的全国营销加强木垒旅游目的地创建并不断优化。 木垒旅游服务软环境。

我县旅游业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规划实施过程中,有些地方与木垒县实际情况不符,影响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进度和质量水平; 二是与周边县市景观同质化严重。 全县乡村旅游业态布局较为单一,“乡村旅游+”业态体系尚未形成。 三是农民营销意识低,缺乏软实力建设。

民俗客栈水磨人家

为解放思想、突破束缚,实现旅游产业共建、融合、共享的发展模式,下一步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将旅游规划与县乡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在突出哈萨克文化、汉族农耕文化特色的同时,根据木垒特色,在风格上装饰原汁原味、同质化的资源,捕捉当地和本村的特色家庭要适当增强,突出差异和优势,有特色;

二是创新营销模式,加强产品品牌建设。 将体验式营销理念引入产品设计、开发和管理过程,不断树立品牌意识,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接待服务质量。 统筹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加快完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不断提高旅游接待承载能力,合理引导游客,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zhenfa/1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