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她的作品远销英国、美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家庭年收入约10万元。

其剪纸、刺绣艺术作品被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越南民族博物馆、大理州博物馆等收藏。

她是云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云南省剪纸、刺绣、绘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惠英。

开始长途旅行

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剪刀和剪纸。

杨惠英精心传承民族文化

杨惠英,54岁,出生于大理市海东镇文武村白族家庭。 她自幼受到白族文化的熏陶,具有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

1980年6月,品学兼优的杨惠英因家庭困难,初中毕业后返乡务农。 凭着对白族文化艺术的热爱和自己的艺术基础,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她开始了艰苦的剪纸创作。 马路。

每天干完农活,他几乎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了剪纸上。 人们走到哪里,他就带着剪刀和剪纸。 几年后,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剪纸专家。

白族剪纸的主要工具是纸和剪刀

她所剪的作品中,围裙脚、绣鞋纹、提手香袋、枕帐边等图案是白族新娘出嫁、妇女装饰衣服所必需的。 仅围裙就有200多种图案。

剪纸成品:白族姑娘

她的剪纸图案内容丰富,造型生动,有的还保留着南诏原有图案与唐代流行图案的双重组合风格。

她设计创作的“双凤朝阳”、“鹿鹤同春”、“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等花鸟鱼草窗花图案, “年年有鱼”,就以龙身为例。 有二十五个空心断面,数百片龙鳞,需要一刀切出。 这些图案立体效果强烈,线条生动流畅,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剪纸和白族服饰红白相间,相得益彰。

杨惠英的家在海东农贸市场,有几家临街的商铺。 一间房间有四台不同型号的缝纫机。 这是杨惠英的主要工作室。 其他店有的是窗帘店、有的是鞋店、有的是床上用品店……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梦想成真

她的剪纸作品销往世界各地

杨慧英(中)精心绘制剪纸图案

一个普通的白族农妇,因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用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多彩的人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在荣誉和鲜花的背后,杨惠英始终保留着一个农村妇女的谦逊和勤劳。 在参加各种演出和训练的同时,她孝顺父母、抚养孩子。

白族剪纸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传承发展

“我一直保留着农村妇女谦虚、勤劳的本性,和婆婆朝夕相处。奶奶在世时,是海东有名的剪纸能手,婆婆也继承了奶奶的纯熟手艺,我结婚后,婆婆就把奶奶的老手艺传授给了我,剪纸作品也交给了我,还对我进行了细心的指导。 “我学习了一些传统图案和刺绣搭配知识,让我的作品更加完整。现在,我82岁的婆婆经常看我的作品,不时给我建议。”

杨惠英是家里的顶梁柱。 她继承了白族女性的智慧、勤劳、贤惠、豁达。 在她的精心经营和经营下,一家人效仿,和睦相处。 民族品牌作坊,客流量不断,生意兴隆。

杨慧英细心指导实习生

杨惠英一边经营商店,一边打理家务。 被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大学、滇西理工大学、海东中学少年宫聘为特聘专家,经常外出讲学。 她的剪纸作品销往世界各地,剪纸、刺绣作品被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越南民族博物馆、大理州博物馆等收藏。

走向未来

剪纸、刺绣技艺传承给孩子们

专注于裁剪图案

最让杨惠英自豪的不是自己的成就和荣誉,而是她的剪纸、刺绣技艺传给了孩子们。

剪纸成品:白族打开米门

苏宜兰,30岁,是杨惠英的儿媳妇。 她出生于大理市上官镇大排村的一个白族家庭。 受家庭影响,她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白绣。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白族传统刺绣有了更深的热爱和更多的理解。

高中毕业进入社会后,她能绣鞋垫、手帕、腰带等小产品。

苏依兰从小就喜欢跳舞。 高中毕业后,她全职在大理苍儿艺术团、大理旅游集团游轮公司从事民族舞蹈表演工作。 在此期间,她从未停止过白绣的练习。

杨惠英(左一)向来访的顾客介绍剪纸艺术

结婚后,由于婆婆杨慧英的指导,苏依兰掌握了更多的刺绣技艺,很快就接手了家里绣坊的生意,全职从事刺绣,成为了婆婆。 -法律的得力助手。

为了适应新时代和市场的需要,苏依兰认真研究机绣产品的特点,并与婆婆一起改进白绣的款式,生产出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产品。有手工刺绣和机绣两种。 例如,在窗帘制作中,我们尝试根据客户的需求添加一些传统的白族刺绣图案,结果得到了大多数客户的好评。

杨慧英(右一)指导技艺传承

31岁的女儿杨雅慧从小就受到母亲杨慧英的教育和影响。 上小学时,她就能剪出一些简单的图案。

高考时,她选择了离家最近的大理大学视觉传媒专业。 她希望在学习之余,能经常得到母亲的指导,推广白族剪纸刺绣。

大学一年级时,杨亚辉在大理大学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展出50余件剪纸、刺绣作品,迈出了民间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一步。

2010年1月,作为助教参加云南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 同年2月加入大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艺术家协会。

杨惠英精心辅导学生

2010年7月,杨亚辉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广告设计工作。 他在许多广告中巧妙地将剪纸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2015年3月,杨亚辉和嫂子苏依兰被大理市文化体育局正式命名为“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阅读更多

剪纸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 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品,它能给人视觉上通透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剪纸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图案,如窗花、门贴、壁花、顶花、灯笼等。每逢节日或婚礼,人们都会在窗户、墙壁、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剪纸成品: 龙凤

在农村地区,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和女孩完成的。

过去,剪纸几乎是每个女孩都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也被用来作为评判新娘的标准。

在中国南北的剪纸艺术中,通过一把剪刀和一张纸就可以表现出生活中的各种喜怒哀乐。

根据一些考古遗存,剪纸艺术早在北朝(386-581)就已出现。 已有1500年的历史。 当时的剪纸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隋唐以后,剪纸艺术日益繁荣。

唐代也出现了专门描写剪纸的诗词。 《采生》诗写道:“剪采送相亲,银钗缀凤。叶随金刀,花随玉点新。” 描绘了唐代美女优美的剪纸动作和剪出的花鸟草虫的美丽效果。

到了宋代,剪纸业和剪纸大师开始出现。 剪纸开始流行。

明清时期是剪纸的鼎盛时期。

从技术角度来看,剪纸实际上就是将纸张剪裁、雕刻出来,使其呈现出想要的形象。

中国劳动人民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完善了这一艺术形式。

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纸、配色、衬、染、描等,赋予了剪纸无限深度和广度的表现力。 可以细如春蚕吐丝,也可以粗如大笔笔触。 其不同的形式可以粘贴内衬或悬挂在空中。

由于剪纸的工具和材料简单、通俗,技法易于掌握,具有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点。 因此,这种艺术形式从古至今几乎遍布我国的城市乡村,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赞誉。

文字及图片:秦梦琳、王正明、杨明宝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cixiutu/2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