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夜深人静,彭州中医院病房内,49岁的高位截瘫患者王丽兰奋力用嘴和手掌将十字绣作品“奋斗”。

她左手颤抖着,刺进绣花针,用嘴咬住,慢慢地把线拔出来……4月22日晚上8点,在四川省彭州中医院康复科,王女士丽兰正在完成她的另一幅十字绣作品——《奋斗》。

汶川地震中,严重的脊髓损伤导致高位截瘫。 10年来,49岁的王丽兰说得最多的词是“感恩”。 这不仅仅是言语。 芦山地震后,她卖掉了自己做了半年的十字绣,把5000元钱全部捐了出去。

△王丽兰让儿子在病房门上贴“福”字,表达对社会的感恩。

刺绣

在四川省彭州中医院康复科,王丽兰的病房位于最远端。 4月22日晚上7时30分,暮色已然降临。 偌大的房间里只有她一个人。

由于高位截瘫,左手只有两根手指可以活动。 王丽兰只是把绣花针扎进绣花布里,然后用右手手掌外侧把针尽量往下推,然后双手把绣花布翻过来,然后用嘴咬住。 。 将针尖穿过绣花布料。

这样一针就完成了。 下面,有一个白色的枕头。

《奋斗》是一幅长1.5米、宽0.8米的十字绣。 到那天,已经过去了一个月零五天,两个字还没有绣出来。

正常人三天就能绣出的东西,王丽兰却要两个月才能绣完。 她知道自己的缺点,但仍然充满希望。

△正常人几天就能完成的事情,王丽兰却需要几个月。

2010年7月,王丽兰被转入八一康复中心接受长期康复治疗。 经过两年多的康复治疗,她颈部以下原本就失去了知觉。 在医护人员的鼓励下,她第一次用虚弱的左手拿起绣花针。 从最小的手机挂件开始,她迈出了自己旅程的下一步。 “新生活”的第一步。

如果无法握稳笔,请使用万能套将笔固定在手掌上; 如果无法进针,请用手腕代替手指; 如果拔不出来线,就用牙齿紧紧咬住绣花针……这个动作在常人看来极其简单。 但这耗费了王丽兰不少的体力。

△王丽兰用她唯一能动的左手的两根手指在穿绣花针

△王丽兰的刺绣每一针都需要咬牙完成。

人们手腕被针扎出血、结痂、舌头被针扎伤、起泡,已成为常事。

三个月后,在八一康复中心成立两周年举办的座谈会上,王丽兰展示了自己的十字绣,图案是“年年有余”,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讶不已。 后来这件作品被一位爱心人士以1000元的价格买下。

当晚,王丽兰躲在床上放声大哭。 她终于又可以赚钱了。

王丽兰的愿望一直是“靠自己”。 虽然有很多人帮助她,但她并不想长期依赖别人。

△王丽兰第一次学十字绣时,手掌被绣花针扎伤。

王丽兰的努力堪称医学界的“康复奇迹”。 这也印证了一句话:“无论事情多么困难,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

“双手伤到这种程度,还能像现在这样灵活,真是奇迹了。” 中华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会理事长李建安教授曾对她赞不绝口。

锻炼

54岁的李祖辉平时负责照顾王丽兰。 最近几天,他一直在外面做生意。 62岁的彭女士临时过来帮忙。 因为她还要照顾其他病人,很多时候,她只能抽空过来。

4月23日早上6时40分,彭女士来到王丽兰的病房。 除了擦身子之外,王丽兰什么事情都自己做。 这包括洗脸、刷牙和设计头发。

△王丽兰每次进出轮椅都很困难

对于截瘫的王丽兰来说,起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彭女士将电动轮椅推到床边固定好。 王丽兰取下右侧扶手,全身爬到床上,右手握住推把。 他用力翻身,双手同时发力,整个身子移到了轮椅上。

出于护士的本能反应和害怕王丽兰摔倒在地,他本能地想要保护她的腿。

“彭小姐,我必须这么做,你别碰我的脚。” 王丽兰见状,连忙停了下来。 经过日复一日的锻炼,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节奏。 每个动作都很缓慢,但很有技巧。

觉得自己刚才说的话可能不太妥当,王丽兰在去一楼健身房的路上连忙道歉:“其实我也知道你这样做是为了我好。” 毕竟,请护工很难,他们是临时性的,成本也不高。 别生气。

△护士将王丽兰绑在康复器材上锻炼下肢

在彭州中医院住院4年多,王丽兰熟悉医院康复中心的每一个角落。 经过一楼过道时,我一伸手,“啪”的一声,灯亮了。 轮椅一刻也没有停下来。

经过20分钟的穿衣打扮,王丽兰让彭女士带上润肤霜,均匀地涂在手上,然后离开病房。 “保持水分和美白。” 王丽兰一边擦着脸,一边笑着说道。 时间长了,不管别人怎么想,你都要关心自己。

尽管双手瘫痪,王丽兰还是学会了涂抹护肤霜。

△外出时不要马虎,以整洁的形象展现自己。

上运动床比下床困难多了,彭姐得帮忙,主要是把腿抬到垫子上。 然后,依靠双肘的运动,整个身体不断向前移动。 轮椅起保护和支撑作用,主要用于练习翻转。

半个小时后,彭女士又过来帮王丽兰搬到站立架上促进血液循环。

腰上、腿上都系着安全带,王丽兰不停地让彭妃拉紧。 虽然有点疼,但是没关系。 彭女士走了,里面就只剩下她一个人。 如果她摔倒的话就太可怕了。

当立架慢慢升起并达到90°角时,王丽兰让彭赶紧把她放下。 原来,她的左脚掌向外突出太多了。 调整完毕后,再次启动上升开关。

一个半小时的锻炼结束后,主治医生进行系统的锻炼。 用王丽兰的话说,你可以给自己开一个小灶。

获救

4月16日,西部战区空军官兵代表返回彭州市龙门山镇九峰村银厂沟(一个小地名)。

灌木丛生,小花散落,这里已不再是10年前地震时的样子,但每一个走过这里的人都记得当时的细节。

西部战区空军副参谋长蔡维素至今还记得:“后面的山全部崩塌,岩石滚成陡坡。”

“这是通往银场沟的必经之路,路被埋了。” 空军某站政委唐先锋也在现场。 “岩石陡坡长约40米,经过一天一夜的雨,泥泞难行。” 好的。”

“岩石坡面与地面呈60°斜角,当被困人员转移到这里时,救援官兵用自己的身体搭建了一个梯子。” 当时,军事摄影师刘英华正在现场采访,他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伟大的时刻。

这一转移伤员的定格场景后来成为“5.12”抗震救灾的经典画面。 这也是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唯一反映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金奖作品。

△无论走到哪里,王丽兰都会随身携带反映救援情况的金牌摄影作品《众志成城,举起生命》。

泥泞的陡坡上,身穿雨衣的官兵在雨中用身体搭建梯子,将生命高高举过头顶,艰难地保持平衡,一点一滴地传承着生命。

这张照片的标题是“联合意志提升生活”。 每个看过照片的人都告诉刘英华,照片的标题是现实最准确的写照,具有抓住人心的力量。

委托业主是49岁的王丽兰。 在汶川特大地震中,他的脊柱受伤,导致高位截瘫。

曾在华西医院、四川八一康复中心等地接受治疗和康复训练。 现已在彭州市中医康复科居住4年多。 10年来,医院成了她的家。

刘英华将王丽兰获救时的两张照片放大,装框后交给了她。

10年来,王丽兰一直陪伴着她。 无论她在哪家医院,她的床边总是有一个床头柜,总是放在离她最近的地方。

△将王丽兰从废墟中救出的西部战区空军医院看望了她。

感激的

地震发生后的头一两年,王丽兰曾无数次想过如何度过余生。 高位截瘫,除了头部轻微移动外,没有任何知觉。

随着治疗的继续,心态也会发生变化。 “我要活得好,才对得起大家对我的帮助。” 从阴霾中走出来后,她时刻提醒自己。

她没有食言,确实过得很好。 王兰不仅逐渐学会了洗脸、刷牙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学会了使用手机,后来甚至学会了绣十字绣。

△王丽兰和她的镶框十字绣作品

《浪漫满屋》、《印象云南》、《梦想家园》……病床周围镶满了近20幅大大小小的十字绣。 鲜艳的色彩成为病区最特别的风景。 而这也给了她很大的信心和自豪。

“今年我绣了5幅十字绣,看着自己的侧手掌被针扎了无数个小洞,流着血,长满了老茧,想想被针麻木的舌头,我感觉好累,好硬,好难受。”虽然很痛苦,但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感到很幸福和幸福。”

王丽兰的手机上还存着2011年9月19日的一条微博,她之所以写下这段话,是因为她完成了别人认为她完成不了的事情,让她享受了痛苦与幸福的生活。

△为了丰富十字绣作品的内容,王丽兰每天都会在网上浏览大量的刺绣作品。

按照医生的建议,王丽兰尽量把每天做十字绣的时间限制在不超过6小时。

“没有国家和政府的帮助,没有好心人的关心,没有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我不可能活到今天。” 在与王丽兰的谈话中,她更多地关注“感恩”这个话题。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听说王丽兰已经好几年没吃火锅了,就代表本报满足了她的心愿。

王丽兰的脸上没有一丝悲伤。 “我认为,在像我这样的情况下,我能恢复到这个程度,真是一个奇迹。” 她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能够基本照顾自己,尤其是大小便。

经过10年的治疗,虽然她的身体状况慢慢好转,但她并不满足于此。 在她看来,我不可能一辈子依赖政府。 我想靠我自己。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地震后,王丽兰也希望加入到抗震救灾中。

通过志愿者,王丽兰以5000元的价格出售了他历时半年完成的一幅十字绣《宁静与远方》。 善款全部捐献给灾区。

目前,儿子正在读中专,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参军。 因为包括解放军在内的恩人曾经救过他的命,这也是他表达对社会感激之情的另一种方式。

“灾难无情,人间却充满爱!” 王丽兰相信,未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的王丽兰和朋友一起逛街

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首席记者郑友实习生郑成林/文忠志兵/摄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jiaocheng/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