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17日,参加海峡两岸木偶戏艺术节的几支两岸木偶艺术团队同台表演传统与创新的剧目,让观众大饱眼福。 图为台北木偶剧团吴胜杰为观众表演布袋木偶戏。福建报记者 王毅 摄

东南网6月1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刘申奎)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纽带,也是历届海峡论坛的动人旋律。

海峡人民论坛、妈祖文化活动周、海峡影视季、海峡两岸文化艺术节……本届论坛文化版块精彩纷呈。 在精彩的表演和非遗体验中,海峡两岸人民的心越来越近。 随着时间的推移,“携手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同胞精神和谐”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线在慈母手中,衣在游子身上,走前缝得很紧,恐怕稍后会回来……”在两岸论坛上在关爱下一代方面,厦门青少年宫的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演唱了《流浪者之歌》。 将活动推向高潮。

百余位专家围绕如何在“国学热潮”中“让圣贤导师的诗更接地气”、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这一热门话题进行了集思广益。

“我对中国诗歌的喜爱,不仅源于对中华民族的依恋和深情,也源于对中国乡村的深深眷恋。” 奥林匹克体育文化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吴经国表示,两岸青少年在古诗词中欣赏和参与体育赛事。 如蹴鞠、斗茶、赛龙舟等,不仅能开阔你的视野,还能让你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中。

“圣贤师诗中悲而不悲、怨而不怒的正气平和理念,可以带来积极和谐的社会氛围。以诗歌为‘桥梁’,可以帮助两岸青少年。”海峡两岸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帮助两岸家庭发展出类似的良好家风,才能长久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厦门理工大学台籍教师赖玉云表示,海峡两岸应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读经班,将《诗经》与汉服相结合,让孩子们在鞠躬、诵经的同时练习礼仪。期间学习诗歌; 推出六艺主题学习营,让孩子们体验射箭、扔壶。 这种形式更有效。

让传统文化接地气、大众化,也是台湾教育专家王凯林关注的一个方面。 到福建创业后,她把精力投入到家庭教育课程上,并与多个社区合作。 “我们组织古诗词歌唱、趣味运动会、家庭读书日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独特作用。” 王凯林说道。

对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海峡两岸嘉宾有着相似的看法。 福建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刘树初、新国风诗词学会会长赵雀等发表主旨演讲。 大家一致认为,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历来十分重视家风和教育。 诸葛亮的《戒律》和朱熹的《齐家格言》在民间广为流传。 当前,海峡两岸教育界和家庭都注重用经典诗词启蒙教育孩子。 但面对时空环境的变化,海峡两岸需要进一步创新载体和形式,打破“李杜诗千口相传,不再新鲜”的误区。 ”。 “让传统变得有趣、有趣”。

福建一直不遗余力深化两岸家教交流,为青少年夯实中华文化基础。 近年来,我省发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祖传文化优势,开展海峡两岸青少年“朱子文化研习营”、“中华姓氏渊源知识竞赛”以及游学、书画会、经典诵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等活动,激发了两岸青少年热爱中华文化的热情,增强了民族认同和情感认同。

高山族舞蹈《福满高山陀螺飞》、畲族医药、畲族服饰刺绣……海峡两岸各民族携起手来,面向未来。 。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源、民族和谐的灵魂。 通过交流讨论,海峡两岸嘉宾达成共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族文化的交融和即使遇到重大挫折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海峡两岸同享美好、共享繁荣’不仅是活动的主题,也是两岸同胞融合发展的目标。只有融为一体,才能有共赢。”更好的未来。” 台湾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交流协会秘书长吴迪瓦表示,无论是歌舞表演、文化创意产业,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峡两岸的少数民族都有很多合作空间。

Diva团队的期望很快就实现了。 在他的见证下,台湾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交流协会与罗源县白塔乡南阳村签署了合作意向书。 未来,双方将引进台湾休闲农业和民宿酒店,打造南阳村森林文旅养生项目,唱响闽台“最耀眼的民族风”。

海峡两岸各民族文化正在相互交融。 年轻人显然更关心“流量”,互联网等科技手段自然是少不了的。 “多利用抖音、哔哩哔哩、小红书等年轻人喜欢的网络音视频平台,利用短视频的海量传播优势,制作有关节日风俗、饮食、生活等方面的优质内容。海峡两岸少数民族的生活、服饰等。用短视频进行宣传,让世界看到海峡两岸多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台湾少数民族青年陈冠中在大陆打拼多年,非常看好数字技术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

随着海峡两岸各民族交往的密切,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成为共识。 17日,福建省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与台湾少数民族原乡镇长联谊会签署协议,共建“闽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基地”。 台湾少数民族乡镇长联谊会会长杨密凤是签署者。

杨蜜峰表示,台湾少数民族抗日电影《塞德克·巴莱》在海峡两岸的热映,表明闽台各族人民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 我们期待今后海峡两岸在文化、经济、农业、体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更加密切。 我们希望开展更多项目合作,推动产业技能培训、实践学习活动,融合两岸少数民族文化。

评论

架起“心心之桥”,共画“同心圆”

福建日报记者 刘申奎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根”和“魂”,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这一点在本次论坛上得到了清晰的体现。 本届论坛把“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重要位置,强调用中华文化激起两岸同胞共鸣,促进精神和谐。

“我们有几个金点子,咱们谈谈”“今年要多合作,创作更多作品”……采访中,记者明显感受到了久违的“热度”。 经历疫情后,海峡两岸同胞渴望交流、谈乡愁、谈彼此。 合作热情更加高涨,特别是文化交流不断蓬勃,相关活动广受欢迎,论坛期间“文化热”持续升温。

海峡两岸民间在海峡人论坛上寻根,两岸工匠在同根文化艺术节上探讨传统技艺,妈祖文化活动周谈宗教创新表达文化、海峡影视季推动华语影视“破圈”……一系列精彩活动各项活动展现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新脉搏,不仅丰富了内容和形式海峡论坛的举办,也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感情和联系,表达了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愿望。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海峡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精神和谐。 多年来,海峡论坛用文化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两岸同胞相聚福建。 他们不仅充分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贡献了“金思想”,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此次火炬代代相传的盛况,也帮助同胞实现了精神沟通、精神碰撞、精神和谐。

“文化是根,谁也挡不住!” 本次论坛召开前夕,民进党当局对台湾民间组织和民众参加论坛提出种种限制,刻意设置障碍。 论坛上的台湾同胞对这一“小举动”愤怒批评,并大声回应。 表达了当前岛内求和平、求发展、求交流、求合作的主流民意。

海峡两岸同胞深受中华文化滋养,拥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观。 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文化基础和强大动力。 我们相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浪潮始终汹涌澎湃。 只要两岸同胞从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共同搭建“心连心的桥梁”,就一定能够实现精神和谐,共同绘制两岸最大的“同心圆”。海峡。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zhenfa/1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