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英国工业革命后,快速、标准化生产成为工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促进了刺绣机的发展。 与几千年的手工刺绣历史相比,机械刺绣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却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发明、专利和生产类型。 从19世纪初至今,他们在缝纫机绣花机、手动绣花机、梭式绣花机、多头数码电脑绣花机的多个发展阶段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1、与缝纫机共存的机绣(小机绣)

现在业内俗称小机绣的刺绣方法,借鉴了缝纫机的链式线迹方法。 它使用单线进行刺绣。 锥形针刺入材料,钩住并带动底线移动到下一个线迹位置,并通过重复循环形成线迹,将缝纫机送布牙上的平针板替换为凸起的针板,将针板上的针孔与机针板上的针孔对齐,并拧紧。 与缝纫设备不同的是针板凸起,如图2-63所示。 然后拆下缝纫机压脚并降低送布牙。 目的是增加空间,便于绣花张力器灵活移动。 手的动作是刺绣的关键。

绣花师操作时,手握拉紧的绣框,配合缝纫机针的上下运动,前后移动,形成绣花线迹。 这种刺绣方法需要手动移动绣担架,因此是一种半机械化的刺绣方法。 刺绣时模拟传统手工绣针法,将直针、散定针、籽绣、鱼鳞针、乱针绣、拉针绣、散针绣等手工绣针法融入机绣技法中。 针迹路径也需要根据物体的结构纹理而改变。 平针、包茎绣、拉绒绣、云针等数十种针法和绣法组合使用,表现生动的物体形态。 (图2-64)

图2-60 水族马尾绣花鞋

图2-61 水族马尾辫刺绣

图2-62 水色蝴蝶纹马尾绣背扇

小机绣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主要的机绣方法。 广州、汕头、潮州的个体工匠学习上海的机绣技术,定做服装、床罩、枕套、桌布、窗帘、门帘等。 等待刺绣。 此后,广东、江苏、湖南、浙江、山东等地逐渐形成机绣产业。 宁波绣品厂的“利和牌”机绣产品和“水仙牌”绣花服装已成为国际服装市场的知名品牌。 据《广东省志·丝绸志(卷一)》记载,“潮汕绣衣生产始于20世纪初。由于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相对落后,图案品种单调,工艺粗糙,潮汕绣衣生产到了1956年,潮汕地区服装工业部门在外贸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以古老的民间刺绣技术和绘图技术为基础,结合现代服装工业技术,努力实现“日用品工艺”,深受消费者喜爱。”[1]。 后来,他成功绣制了国画人物、山水等作品,并尝试制作机绣双面绣。 艺术效果与手工刺绣双面绣几乎相同,为机绣技术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技​​艺上,除了原有的籽绣、茎绣、镂空绣、针绣、长针绣、荷叶绣等外,还出现了底绣、盘绣、经纬绣等新针法。创建的。

1956年召开的“全国刺绣工作会议”上,展出了济南老刺绣艺术家王玉珍机绣的一幅《菩萨教图》。 刺绣技艺精湛,针码不乱,可与传统手工刺绣相媲美。 ,引起了全国各地代表的极大兴趣,掀起了机绣高潮。 [2] 1958年,马秀祥开始研制高档机绣饰品。 她创作设计了“梅、兰、竹、菊”四屏,达到了线条流畅、色彩协调、针法细腻、形象生动的效果,使机绣饰品的创作得以发展。 [3] 如今,随着平缝设备技术的进步,这种机器绣花方式也从传统的脚踏缝纫机转变为电脑平车。 在床上用品、服装企业中,仍具有成本低、绣花方便等优点。 例如,江苏唐皇床上用品集团有限公司就采用这种绣法(小机绣),赋予其床上用品刺绣优雅、精致、装饰造型自由的特点。 山东淄博等地的机绣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手工丝绣针法的特点,还吸收了花边扣眼、抽丝、雕刻、贴花等针法的专业技术。 有的机绣辅以印花、喷漆等工艺,不仅节省了劳动力,而且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图2-65、图2-66)

图2-63 老式脚踏缝纫机绣花针板

图2-64 唐皇纺织小机绣生产情况

2、从手工绣花到梭绣机的发展

1828年,英国发明家Joshua Heilmann(1796-1848)在法国米卢斯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手工刺绣机(Hand Embroidery Machine)[4],Franz Mange(1776-1846)在瑞士圣加朗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手工刺绣机(Hand Embroidery Machine)[4]。 向Heilmann订购了两台机器,随后他的孙子Franz Rittmeyer(1819-1892)在技术员Anton Sauer的帮助下改进了手动刺绣机并成功应用(图2-67)。 1854年,Rittmeyer建立了第一家配备120台手动刺绣机的工厂,并开始向国外销售。 这项发明和随后的改进开辟了工业化刺绣的发展道路。 手动绣花机采用机械仿形原理。 操作者坐在机器左侧,用左手沿着绣花花样的线条轨迹移动受电弓。 受电弓通过杠杆系统在织物上移动,将图案印在织物上。 完全复制在织物上(通常艺术品比成品刺绣大六倍)。 用右手转动轮子推动布料穿过针,用脚夹住触发装置来控制针的上升和下降。 缎纹绣(在中国称为缎纹绣或平绣)是一项非常费力的工作,通常由男性技师完成。 (图2-68)

图2-65 20世纪70年代娄山关小机绣

图2-66 唐御纺织小机绣床上用品

图2-67 瑞士圣加兰纺织博物馆内1830年的手动刺绣机

图2-68 受电弓绣花机操作

1860年,瑞士提花织工Lsaak Groebli开始尝试将手工刺绣机和织布机的梭子技术结合起来。 [5] 1864年,Lsaak Groebli研制出第一台飞梭绣花机,中文译为飞梭刺绣机。 本机通过梭子和穿线针的运动来形成线迹(图2-69至图2-71)。 1890年,Lsaak Groebli将提花织机的技术与刺绣机相结合,研制出第一台用纸带发出指令控制运行的梭式刺绣机,并在纽约开始运营,开创了刺绣机械自动化的发展道路。 现代梭绣机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 该设备将提花织机的打孔纸带技术应用到绣花机的制造中(这是计算机发明之前的一种数据存储方式)。 通过打孔将图案记录在纸带上并使用打孔的纸带输入。 程序向绣花机发送指令来控制绣花针迹。 1898年,Lsaak Groebli的儿子在缩放绣花机和电子提花织机系统的基础上发明了自动梭绣机。 到 1900 年,机器有 312 个针位。 1890年至1906年,提花机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梭绣机,广泛应用于花边、花边织造和织物刺绣。 美国建立了143家工厂,拥有600台梭绣机,而瑞士则拥有6000台梭绣机。 1970年,电子技术进一步应用到梭绣机上。 期间采用了自动剪线、自动换色、8单元电子纸带阅读器等对机器进行了改进。 Moritz Embroidery Works 首先测试了使用 Wilcom 生产的电子卡对梭绣机进行电脑化。 电子模板是利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模板模拟纸带模板的有孔和无孔来驱动针机构实现图案的刺绣。 20世纪90年代后,电脑梭绣机开始技术升级。 以平岗WEMS梭机(花边机)为例:WE-22TW机型采用最新的机械结构和技术以及精确的控制技术,即使在高速运行时也能提供稳定的性能,提高生产效率和刺绣。 产品质量好,降低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 WE-22TW宽幅电脑梭绣机采用多凸轮梭驱动。 梭子可以高速平稳运行,将布框的运动与精确的驱动相结合。 通过电脑设定值,可以严格控制机针以满足图案。 走线的最佳供电量。 根据单层结构,可使用长达1650毫米的布料,在高速运转下可绣出精美的产品。 (图2-72)

3、数码多头电脑绣花机的发展电脑数码机绣花是指采用计算机数据控制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机械刺绣。 电脑绣花机是当代最先进的绣花机械。 它可以高速、高效地生产传统手工刺绣。 电脑刺绣的成熟得益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码多头电脑绣花机是由计算机编程控制的机器。 它是一种全数字机电控制设备。 一方面需要完成花样文件的读取、数控程序的传输、实时控制的显示、监控和报警; 另一方面要实现机针、梭子、压布、摆线、提针、锥度切刀、布架的协调运动控制和逻辑控制。 [6]它是基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缝制设备上的应用发展起来的。

1928年,德国德累斯顿的Carl Würker在工程师Max Bretschneider的帮助下,设计出了第一台读卡绣花机,并使多头绣花机变得更小、自动化程度更高。 原型机只有单头,但很快三头绣花机就成为标准型号。 到 1940 年,使用的三头刺绣机数量达到 3,000 台。 (图2-73)

1951年,Erik Gross以“Würker”机器为模型,生产出美国制造的第一台多头机械刺绣机。 1953年,臧氏开始制造多头机械绣花机。 随后,德国汉堡的Markscheffel Co(简称Marco)与德国克雷菲尔德公司紧密合作,分别于1952年和1953年在欧洲展览会上展示新型号。在美国新泽西州,Erik Gross Embroidery Automat Inc也开始制造多用途刺绣机。头绣机。 [7]

图2-69 瑞士圣加兰1858年手工梭绣机

图2-70 自动飞梭绣花机

图 2-71 飞梭绣机针迹形成

图2-72 1900年后的花边

1957年,日本Elena Industries(柴田芳夫家族服装企业)在美国购买了一台“Gluth”多头绣花机。 由于机器的规格不合适,为了更好地满足公司的需求,柴田开始开发绣花机。 1964年,日本东海工业缝纫机株式会社开始生产“田岛”牌多头自动绣花机。

多头单色绣花机—TM自动型。 1968年,日本百灵达株式会社推出第一台机械多头绣花机。 1967年,日本京都的Eltac Co.开始制造刺绣机。 是世界上第一家将电控8单元纸带机引入多头绣花机的公司。 Eltac Co.主要在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生产绣花机。 区域销售方面,主要代理为香港汉兴公司。 爱德公司破产后,其绣花机生产业务被日本快乐机器公司接管。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许多与多头绣花机相关的成就。 例如,1962年,Erik Gross发明了跳针装置,该装置允许针在不刺穿织物的情况下移动。 1963 年,在加拿大多伦多,Robison-Anton 为 Beauty-form Lingerie Co. 专门为多头刺绣机生产尼龙线。刺绣所有者兼制版师 Coleman Schneider 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关于刺绣的书《机器刺绣》等。

20世纪70年代,电子技术应用于梭绣机,带来绣花机技术的升级换代。 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多数刺绣都是机械生产的,竞争的焦点是全电脑化机器的开发。 Melco Industries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脑刺绣制版系统Digitrac,并将其出售给日本大阪的Goda Embroidery。 1973年,日本田岛工业株式会社推出6色全自动TMB系列。 1974年,Ultramatic绣花机公司和Cangx公司在美国缝纫设备展览会上展出了他们的第一台单针6头电脑绣花机。 1977年,Meistergram在Bobbin Show上展出了第一台字符电脑刺绣机。 BEHRINGER 制造出第一台全电脑多头绣花机。 兰德尔·梅尔顿(Randall Melton)和威廉·蔡尔兹(William Childs)还为超霸公司开发了字符电脑刺绣机,并获得了“弯曲键盘字符”的专利。 1978年,日本田岛公司开始生产TMBE6色和自动换色桥式绣花机。 BEHRINGER 推出首款电脑刺绣打版系统。 1979年,澳大利亚悉尼的Wilcox公司开发并销售了电脑绣花打版系统,该系统现在是我国非常常用的绣花打版软件。

1982年,G+S公司(Gunold+ Stickma)在亚特兰大成立美国G+S公司,经营生产线和制版服务。 后来,其产品扩展到刺绣配件、打版设备和打版软件。 Pulse Microsystems 为刺绣行业开发了第一套花样存档软件、网络管理软件和数据采集软件。

1988年,美高公司推出名为“Epicor”的电控系统,是第一家将绣花机电脑与绣花机机械分离并提供独立电控系统的公司。 1993年,Mego推出了一款全新的绣花机Advantage 18,它只有一根针,但可以使用18种颜色的线。 它采用气动技术,使绣花机能够自动剪线、接线、穿线。 [8]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作为服装和纺织品主要出口国,仍需花费大量外汇购买进口缝制机械。 当时,每台电脑绣花机的售价至少为1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0万至80万元。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 1986年,轻工业部将电脑绣花机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当时,北京兴大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前身——北京一清研究院“电脑绣花机项目研究组”承担了该项目的电控部分。 研发。 [9] 1988年,我国第一台大型多头多色全自动电脑刺绣机通过了轻工业部的鉴定。 1989年初,上海协昌缝纫机厂研制的多头绣花机,可同时缝制12朵相同的花朵,储存30种不同的花样,每个头可变换9种绣线颜色,一次内变换颜色的数量花样可达99次。 。 [10] 之后,中国标准缝纫机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长城光学仪器厂、上海协昌缝纫机厂、青岛电脑绣花机厂、武汉美嘉服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苏州国营267厂等,均采用电脑绣花机生产。 1999年,中国深圳富艺集团从事绣花机制造、绣花软件设计、磁盘驱动器生产、网络系统和服装CAD业务,并建立了全国性的销售和网络支持。

近年来,电脑绣花机的生产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开发了相应的品种和不同的规格型号。 常用的刺绣工艺有彩绣、贴花绣、串珠绣、带绣、雕花绣、滚带绣等。 刺绣等可以通过功能性专用设备达到工业化生产的目的。 (图2-74至图2-76)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shipin/1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