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记者 陈诗涵

图①:粤绣技艺传承人梁小曼正在刺绣

中新社记者 孙秋霞 摄

图②:刺绣文创产品。

梁晓鹏 摄(图片中国)

图③:湘绣作品《张家界》。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图④:蜀绣单面绣《翠鸟荷花》。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江苏苏绣小镇中国刺绣艺术名人馆展厅。

高欣 摄

核心阅读

中华大地孕育了风格各异的刺绣门类。 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四大名绣”享誉海外。 京绣、温州绣、河南汴绣等刺绣流派早已闻名。 苗绣、彝绣、羌绣等民族刺绣瑰丽多彩。 刺绣艺术不仅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彩组成部分。

十指春风,一绣一千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老工艺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 中国刺绣用针线“绣”出自己的答案。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随金针长羽”。 刺绣,又称绣花,是一种用针、线在织物上刺绣,形成带有刺绣痕迹的图案的一种古老手工艺。

中国刺绣流传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传承:培养新“刺绣人才”

用两根手指拿起绣花针,在绣花布料上轻轻挑钓。 彩线起落如鱼跃舞,针细,线流畅。 刺绣是针与线的结合。

在中国,刺绣艺术流派众多,而且不断变化。 据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有77个与刺绣相关的项目。 不同的拼接方法根据主题和形状根据对象而有所不同。

“中国的刺绣世界繁花似锦,苏绣温文尔雅,湘绣生动逼真,蜀绣细腻细腻,粤绣装饰性强。”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唐立群表示,“千年刺绣技艺不仅包括它,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智慧。 ,也蕴含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社会广泛共识。 随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传统工艺振兴规划》等文件的出台,刺绣艺术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开设刺绣专业、成立刺绣学院、建立大师工作室……刺绣工匠打破了以往家族传承、师徒传授的传统,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模式。 湘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爱云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设立工作室。 学校与企业共建湖南刺绣艺术学院,将传统的师徒教学与现代学院教育体系相结合,培养了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 新的“刺绣人才”。

刺绣也以多种方式走进学校、走进社区,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拉链绣有什么特点?” 在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马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讲台上教授具有川北文化特色的马六刺绣。 从校本课程“马六绣”的开发,到刺绣社的成立,马六小学立足浓郁的地方特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课堂,让孩子们感受到刺绣的魅力。

交流:突破旧有范式

用毛线、丝线​​、毛线等替代金线、银线、丝线等传统材料; 用皮革、纸、塑料代替棉、麻、丝毛做底布……“刺​​绣跟随时代”,刺绣技法的创新,起源不仅在于材质的更新迭代,也讲述了刺绣从业者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

悠久博大的传统文化为刺绣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 敦煌与苏州相距3000多公里,却因刺绣而紧密相连。 受敦煌精美壁画、雕像的影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邹英子突破苏绣传统题材,采用密针绣出“敦煌莫高窟第45窟系列”等精美的苏绣制品,再现了敦煌深厚而沧桑的文化魅力。 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杨德全不仅收集了大量蜀绣图案,完成了蜀绣谱系,研究了蜀绣的传统精髓,还将金沙遗址的太阳鸟金饰融入到了蜀绣的制作中。都市花木芙蓉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积淀的高品质蜀绣。

“刺绣作品上的图案具有鲜明的当代特征。过去有表示长寿的传统松鹤图案,现在有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籽图案。”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洪福表示,“图案的演变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实践者主动“破圈”,为刺绣融入时代创造更多机会。 为了给苏绣开辟更广阔的可能性,著名苏绣大师梁雪芳40岁时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开阔,不仅让梁雪芳嫁接了现代艺术将理念融入传统苏绣,也让她从纤维艺术的角度重新认识和完善苏绣。 刺绣既要放大传统艺术价值,又要与现代生活和谐共存,体现当代生活之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与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跨界合作,将现代美学融入传统刺绣,探索写实写意刺绣的新路径。

跨境:延伸产业链

走进苏绣小镇,“家家有绷架、户户有绣师”的旧景,变成了刺绣艺术博物馆、刺绣一条街、刺绣文创店密布的新景象。 江苏省苏州市镇湖苏绣小镇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特色小镇50强之一。 在这里,不仅提供刺绣学习课程,还开设刺绣店、刺绣工作室,探索“刺绣+”新渠道。 苏州已形成涵盖设计、生产、人才等产业要素的刺绣产业链。

苏绣小镇的旺盛生命力是我国刺绣产业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今,刺绣已不仅仅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它还与数百个行业交融、相辅相成,使其日益“年轻化”。

古代刺绣也可以很时尚。 恭王府博物馆多次举办“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展”,将不同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刺绣艺术融入一件件色彩缤纷的服饰中,将传统优雅与现代时尚融为一体。 “刺绣不再单纯追求过去写实、传神的艺术手法,而是趋向艺术化、时尚化,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 李洪福说道。

传统刺绣不只是传统的守望者,深度涉足品牌化、智能化,正在积极打造“刺绣+”的产业新生态。

日月山下,一根根绣针飞出,创作出文创产品; 青海湖畔,30万多名绣工用指尖的动作绣出了美丽的生活。 青海省通过青绣协会的成立,为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了一张亮丽的新名片。 高校与刺绣大师联合研发智能机械臂,不仅保证了刺绣美观度的提升,也极大释放了产能。 “‘绣花+’模式将给整个绣花行业带来变革,与其他不同行业碰撞、共存、共赢。” 唐立群说道。

如何把握刺绣的保存与变化,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成千上万的绣娘用一针一线“绣”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也“绣”出了一幅美丽的工业发展新画卷。

《人民日报》(2023年7月6日第08页)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zhenfa/1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