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西秦刺绣的代表作——虎枕,陈列在黔阳县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产品展厅。

8月20日,“西琴仿真绣”创始人王秀平给学生们进行了示范。

第十一届宝鸡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促销员在黔阳县文化创意产品展示区现场推介西秦刺绣。

栩栩如生的虎头帽、可爱的狮子滚绣球壁挂、色彩缤纷的五毒马甲……8月20日,记者走进黔阳县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产品展厅,看到了每件作品。精美的刺绣。 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西秦绣是流传于宝鸡北部高原地区的汉族民间刺绣。 是指采用刺绣、粘贴、拼布等技法,以平面、立体、浮雕等形式,融合刺绣元素而制成的各种服装、用品和工艺品。 一般名称。

千阳县是西秦刺绣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农村妇女手中的小刺绣已成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年产值超过8200万元。 依托西秦刺绣,千阳县找到了一条通过非遗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 传承千年的“母亲”艺术

宝鸡汝家庄西周景济墓中发现红、黄、褐、褐四种颜色的刺绣痕迹; 《诗经》记载了古周人在宝鸡地区织造丝绸、服装、刺绣的场景; 法门寺地宫出土了精美的西秦刺绣作品,运用了金绣、金绣、刺绣、绘画等多种技法……大量的文物和丰富的史料证明,西秦刺绣已宝鸡历史悠久。

千阳县南寨镇严家村的刺绣陈列馆,历史与现代相得益彰:布老虎、虎头鞋、镇宅狮子等具有历史气息和原生态元素的精美刺绣作品可供游客参观和观赏。学习。 游客们惊叹艺术家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些作品出自村里‘巧娘’之手。” 严家村党支部书记张青说:“在我们国家这里,女孩出嫁的时候,妈妈一定要准备一套自己亲手绣的绣品。孩子出生后,奶奶、奶奶也都准备好了。”少不了送虎头枕、虎头帽以示祝福。”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刺绣工艺作为西府地区妇女的一项必备技能代代相传。 这是一门“母传女、母传儿媳”的“母”艺术。

在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千阳县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里,可以找到西秦刺绣“前世今生”的痕迹。

“福寿康宁”殿内有五彩虎头枕、五毒背心、“五福长寿”布艺画; “喜花满月”厅内有石榴枕、双鱼枕、青蛙枕、鱼荷包等精美别致的刺绣作品; “崇礼与慈善”馆内,万民伞等作品造型简洁; 在“承载过去,开拓未来”大厅里,一群小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练习刺绣。

西秦刺绣作为根植于当地的民间艺术,不仅装饰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与当地民俗风情紧密结合,渗透到婚庆、生日等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的生活。 少部分。

“你看这几种枕头,看上去都一样,但仔细一看,你会发现枕头上面的刺绣图案是不一样的。” 解说员指着一排绣花枕头透露了其中的秘密,“对于老年人来说,多用吉祥、长寿、长寿的图案,寓意健康长寿;对于儿童来说,多用五毒、老虎图案,寓意健康长寿。”寓意辟邪镇邪,祝孩子勇敢坚强如虎;新婚夫妇选用鱼纹、莲花(相连)等图案,生贵子,祝家庭幸福,幸福美满。很多孩子。”

经过长期的历史传承和艺术家的创新,到了明清时期,西秦刺绣的材料、技法、表现内容和应用范围都得到了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西秦刺绣内容涉及龙、凤、狮虎、花、鸟、虫、鱼、山水、戏曲故事、人文典故等,应用范围从祭祀、礼品、装饰品扩大到常见日常生活中的衣服、鞋子、包包、枕头。 被子、手帕等实用物品。 绣花面料作品也逐渐从家庭使用走向市场,成为商品。

西秦刺绣中蕴含的大量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自然、社会的认识,以艺术的方式传达朴素的价值观和生活理想。 堪称西府地区千百年来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

■ 飞针痕迹之间的古韵与新意

“西秦刺绣吸收了传统刺绣技法,融合了中国书画艺术,其最大的特点是造型简洁、色彩鲜艳。” 严家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惠莲介绍,其刺绣手法以平绣为主,结合吊绣、拼贴等工艺手法,可以创作出多种形式的刺绣作品。

西秦传统刺绣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如何在现代社会更好地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黔阳惠芝兰馨当地的“巧娘”一直在探索、创新。

8月20日,王秀萍老师在千阳县职业中学为学生示威。 指尖飞扬,针线游移,色彩斑斓的丝线化作一只朱鹮在绣布上跳跃。

王秀萍将西秦刺绣的粗犷大气与南绣的秀丽细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王秀萍是看着妈妈和奶奶刺绣长大的。 她对刺绣技艺有着天生的热爱和天赋。 她16岁开始拜师学艺,还远赴苏州学习苏绣。

翩翩起舞的朱鹮、红艳艳的千阳苹果……王秀萍刺绣展厅里,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令人惊叹。 “这些作品与千阳本土元素紧密结合,很受市场欢迎。” 王秀萍说道。

经常参加各种培训,接触各种风格的刺绣艺术家和刺绣技法的王秀萍,根据实际情况反复改进传统的西秦刺绣,创造了“西秦模拟刺绣”技艺。

“比如传统的西秦绣很少使用渐变色,我在创作的时候就加入了渐变丝线,虽然缝合方式还是以西秦绣传统的缝合方式为基础,但是绣出的作品更加精致、栩栩如生。”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 王秀萍介绍。

在严家村,创新与改革从未停止。 近年来,严家村引进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等技艺,并嫁接现代流行元素,创新开发了生肖挂件、招财、幸福、长寿等30多个品类的产品。装饰品和家狮子。 其中,虎年改良版儿童虎帽供不应求。

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使西秦刺绣充满了活力。

■“绣”创富民兴业之路

7月20日,在严家村委会二楼培训教室里,一场名为“粽子老虎香包制作技术”的培训班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课堂上,同学们一边听讲座,一边认真练习缝制香包。

“镇上每个季度都会举办一次刺绣技能培训班,每期持续14天,参加者都是全镇各村的脱贫妇女,我们会教你们一些实用的绣布技艺。” 培训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银辉说。

发展产业最终要实现富民增收。 千阳县已举办此类培训​​班100余期,培训人员6000余人,带动12000余名妇女加入刺绣工艺品制作行列。

千阳县地处渭北干旱高原丘陵沟壑区。 过去,人民并不富裕。 “当时孩子还小,丈夫在外打工,一天收入只有1.5元,一家人生活拮据。” 回首往事,李寅辉感慨万千。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给孩子们做的青蛙枕头卖到了3.5元。 尝到好处后,她开始拜村里刺绣大师李艾为师,系统学习刺绣。

就这样,不少当地农村妇女与刺绣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通过刺绣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条件。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他们不仅把刺绣当作养家糊口的手艺,而且从心底里爱上了刺绣。

下课后,记者跟随李银慧来到了她牵头创办的千阳县千慧工艺品合作社。 小小的生产车间里,几十个人忙碌着。

“合作社常年订单不断,一年可销售产品价值80万元以上。” 李银慧说,今年,为了赶订单,她还把在城里打工的女儿叫回来帮忙。

如今的千阳县,刺绣产业让农村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和年轻的姑娘老婆找到了创业、增加收入的途径。

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千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近年来,千阳县把刺绣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多次邀请北京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高校专家对千阳刺绣产业发展进行指导,编制完成了《千阳县刺绣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落实了千阳县刺绣产业发展规划。强化并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要深入挖掘西秦刺绣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盘活独特资源,凸显千阳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对于西秦刺绣产业的发展,千阳县委书记刘方斌表示要求。

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决心和力度也吸引着年轻人回乡创业。 王海燕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2009年,32岁的王海燕听说家乡鼓励发展刺绣产业,放弃了上海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创业。

通过走访老艺人学习手艺、进行市场调研、参加培训和展览,王海燕开始了她的创业之旅:在传承民间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都市生活,王海燕开发了一系列产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刺绣产品,抓住网络电商平台快速发展的机遇,快速开拓销售。 去年,王海燕的公司产值达到800万元以上。

截至目前,千阳县已建立刺绣专业合作社21个,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6个,刺绣专业村11个。 2021年,全县刺绣工艺品产量超过600万件(套),实现产值超过8200万元,刺绣艺人人均收入增加6000多元。

作为传统艺术的西秦刺绣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我们或许可以从千阳县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和严家村新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中找到答案。

如今,在千阳县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西秦刺绣产品已发展到​​5大类近200个品种。 多家刺绣工艺品专业合作社、西勤刺绣作坊入驻,进一步推动产业园功能升级。 ,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刺绣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影响,严家村建成了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刺绣作坊、刺绣展厅。 还计划依托苏陕合作,设计非遗工坊、非遗工坊、刺绣展厅等。 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大名绣陈列馆推动桑植、蚕桑、缫丝、织锦、刺绣体验、传承研究等领域融合发展,进一步辐射和带动民俗主题旅游产业发展。

今天的千阳,一幅以文化产业集群带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富民强县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记者 李万荣 文/摄)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zhenfa/1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