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我不知道你问的是写研究论文的想法还是什么。 你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一篇中西服饰文化比较的论文~~

制服之美称为光彩——它穿在身上的历史

法国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弗兰斯说:“如果我死后一百年还能在书籍中选择,你觉得我会选择什么?我既不会选择小说,也不会选择类似小说的历史书。我的朋友,我会毫不犹豫的“拿起一本时尚杂志,看看比我晚一个世纪的女装。它比所有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和学者都能更好地向我展示人类文明的未来。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服装是人们心理活动的载体之一,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从纵向来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它都反映了人们的需要、个性等心理特征,体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从横向看,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的服饰都以其品种、色彩、绚丽等反映着其物质、文化和心理内涵。

中国传统服饰含蓄内敛。 宽腰带很大程度上覆盖了人体。 尽管唐代性感大胆的服饰是一个显着的例外,但它在中国服饰史上却转瞬即逝。 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也是前所未有的。

西方服装的特点是张扬、开放,突出、夸张人体特征和性别差异。 20世纪100年间,它完成了从古代到现代、从装饰性到功能性的转变,开始了设计师的潮流。 引领流行风格化时代。

中西服饰之间存在着一条宽阔的河流,这条河流的名字就是文化差异。

东西方服饰经过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形成了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服饰形式。

东方服饰以其端庄典雅的风格,通过款式、色彩、图案的暗示蕴含着对宇宙万物的主观认识。 简单却凝练,如一首朦胧的诗,以及流畅多变的服装图案的表达。 展现东方艺术的魅力与灵动;

西方服装非常注重对人体的表达,用非常科学的态度来塑造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 它复杂而强烈,就像一首爵士乐。 几何形状的完美结合,构成了西方艺术特有的体积感和张力感。

东方服饰如水、云、雾、风,神在里面,飘在外面;

西服有棱有角,有圆有方,但形在外而神韵在里。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一个重要命题,那就是“天人合一”。 无论是春秋战国的“天地之美不可言喻”,汉代的“天道自然”,魏晋的“傲忘形象”南北朝,还是唐五代的“同性妙存”,宋代的“体同体”。 “取之于山水”,这些命题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服饰文化中,就是人与衣服的和谐。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服饰之美在于“温文尔雅”、“不饰物”,甚至魏晋时期的“脱衣有型”已成为主流。

西方服装文化注重个性的张扬和个性的表达,用服装来凸显人的主体性以及如何用服装来塑造最美的人体。 它逐渐形成了狭隘的服饰文化体系,其视角更注重体现和夸大人的自然特征,强调人的第二性征的表现。 男装强调肩膀和胸部的开放以及腿部的笔直; 女装围绕女性身体三围曲线变化; 胸部的隆起、臀部的扩张、腰部的收紧等,到了现代,西方窄型服装的核心设计已经集中于表达“性感”,女装设计的重点已经从凸、缩转向身体测量到腿部。 通过裙子长度的变化,使女性的双腿日益暴露,以表达“人体的魅力”。

东西方服饰的审美文化精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服装美学是一种注重服装造型、线条、图案、色彩等因素的外在美的比喻文化。 同时,西方服饰文化崇尚人体之美,非常注重展现人体的性别差异,并不忌讳性感的表达。 因此,服装大多表现立体效果,强调立体感和空间感。 同时利用各种立体物体对服装表面进行点缀和装饰,使立体装饰与立体结构造型相呼应,自然协调,容易在服装中引起审美愉悦。观众;

东方服饰美学是一种隐喻文化。 艺术注重抒情性,追求服装部件的精神意义和文化品位。 同时,东方服饰文化忽视了“性”的存在。 服装不表现人体曲线,不具有感官刺激元素。 脱下衣服宽腰带遮住人体,表现出一种庄严内敛的美。 传统的东方服装以平直剪裁为主,呈现二维效果,强调平面装饰。 装饰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段,使东方服装结构、造型简单,图案却丰富多彩。

服装的历史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变迁而不断完善和创新。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社会,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未停止并持续发展。 著名的“丝绸之路”连接着欧亚大陆各民族的服饰文化。 通过交流,增进了解、加强友谊、促进发展。 各国各民族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融入他国先进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了新的服饰文化艺术形式。

20世纪是东西方服装发生巨变的100年。 随着东西方服装的发展,它们开始相互碰撞、融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迎来了混乱和奢华的时代。 爵士乐开始流行。 生产力的提高使得服装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社会进入消费时代。 这一时期,人们更加注重服装的舒适度和舒适度。 轻便的美式休闲套装、针织套头衫和法兰绒裤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着装。 与此同时,女性服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在对千古不变的传统观念的挑战:女性终于改变了只作为男性附属品而存在的穿衣法则,开始了为自己着装的时代。 可可·香奈儿女士一改以男性眼光评判美的设计立场,以女性自身的舒适与美丽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这是对传统设计理念的颠覆。 这种叛逆与探索、放纵与奢华的结合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流行风格。

在东方,1911 年的革命切断了连接传统服装与历史的文化脐带。 几千年不变的服装样式开始瓦解,服装上严格的阶级区分开始逐渐消失。 民国时期,服饰文化最先实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服装款式全面更新,功能性、实用性增强。 男子的长袍发生了转变,变得更加简单,裤子成为了男子服装的特定款式。 女性服饰也开始从文化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具有现代特征。 清代旗袍经过改良,具有现代风格和民族特色。 中国的服装也开始露出胳膊和腿,以至于旗袍被西方人认为是最能展现女性曲线的最性感的服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动荡。 饱受两次战争蹂躏的人们渴望和平的生活。 在艺术领域,印象派、立体派、未来派、表现主义、前卫派、超现实主义、新古典主义、广艺派等对时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尚风格日新月异。 服装进入国际化时代,并通过电影的传播继续引领潮流。 设计师们创造了银幕上的经典造型,让玛丽莲·梦露和奥黛丽·赫本等好莱坞女演员变得时尚。 风向标。

另一方面,政治制度的变迁、战争的残酷以及充斥欧洲的各种激进思潮,让进入青春期的年轻人充满了叛逆、躁动的情绪,打破了成熟、优雅、高贵的旧有经典面貌。 服装首次呈现出年轻、多变、个性、清新的面貌。 嬉皮士、现代主义者、摇滚歌手和朋克开始成为时尚潮流引领者,他们独特的中性风格在时尚界形成了一股热潮。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服装深受西方现代服装的影响。 因此,除了中山装外,套装、短裙、工装裤等也频繁出现在现代中国服装的舞台上。 并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和政治运动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 与此同时,中国元素也开始向世界传播,掀起了一股东方美的热潮。

1998年10月18日,“中国曙光——中国古今服饰文化展”在法国卢浮宫展出。 各国服装设计大师、时尚界朋友、各国新闻媒体等1800余人参加了演出活动。 此次发布,得到了服装行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199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联合举办“99巴黎中国文化周”。 本届文化周不仅传播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2003年,在中国文化部、法国文化部、中法文化年混合委员会的支持下,应法国高级时装联合会邀请,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在巴黎卢浮宫举办“时尚中国”当代中国卓越大会。 这位时装设计师的工作发布会在法国掀起了又一波“中国风”。

中国服装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吸引了世界时尚界的关注。 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各自服饰文化的融合。

中国有句古话:君子和而不同。 东西方的服饰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就像长天与秋水突然相得益彰。 长天明白他是长天,秋水也明白他是秋水。

他们的出发点不同,目的地也不一定相同。 他们只有两个共同点:

第一,都是一代君子; 其次,他们都要长途跋涉。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zhenfa/1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