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摘要:中国传统刺绣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 其民间图案造型艺术具有构图饱满、中心突出、整体性强、简洁夸张、生动古朴、色彩搭配丰富的特点:图案多样而又统一,构图饱满。 ,有“形”的概念,既指形态的完整,也有成对的意思; 造型生动简洁,突出主要特征,夸张的手法使刺绣图案的风格呈现出一种自然质朴的童趣美。 色彩搭配继承了民族装饰色彩的传统,丰富大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刺绣图案具有造型艺术的形式美和传达吉祥寓意的内容美,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内涵的精美工艺。

关键词:刺绣、民间图案、造型艺术

刺绣是中国各地常见的传统手工艺。 是我国民间服饰、器物上的主要装饰手法。 我国各地有不同的风格和技术特点。 其中以“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代表。 刺绣是一种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工艺形式。 精美的图案不仅具有很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刺绣还可以增强服装的耐用性。 虽然后来出现了许多纯粹观赏性的刺绣艺术品,但这种兼具实用价值和装饰效果的生活用品在民间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用于装饰儿童和妇女的衣服。 民间手工刺绣不同于商品生产。 针和线充满了情感。 通过刺绣技艺和图案的象征意义,传达人们内心的情感诉求和美好愿望。 正是因为民间刺绣图案的装饰美是以实用功能为基础的,图案的内容反映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意识和生活需要,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 刺绣产品按种类可分为服装、布艺玩具和日用品。 其中,服装类包括鞋帽、围脖、裹腹、裙套等,既实用又美观,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布艺玩具类有老虎枕、狮子枕、鱼耳枕等,圆润饱满,童趣可爱,传递着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日常生活用品有皮包、皮夹、香包、挂件、烟袋、扇套、耳套、床单、被套、窗帘等,物尽其用,赏心悦目,陈列起来,体现了劳动的巧思人们。 刺绣的种类和形式虽然丰富多样,但总结其图案的造型艺术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通过对这些规律和方法的探索,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民间图案艺术形式的特点。 1、构图饱满,中心突出。 中国传统民间刺绣图案饱满,中心突出。 它们通常采用主题式、对称式或边缘式构图。 主题风格一般分为独立图案和适宜图案。 图案面积较大,可用于装饰空间均衡有序的布局; 对称的款式有规整、稳重、大方的美感; 边缘式构图一般集中在衣服的底部。 下摆、门襟、袖口等边缘部位。刺绣图案一般是多种图像元素的组合。 在装饰空间的布局上充分展现主要形式的同时,还巧妙地利用了形、疏、浓、动、静的关系,不仅使构图饱满,而且充分利用了形与形之间的关系。 中心突出,符合多样性和统一性。

1.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的基本规则

例如,共同主题《凤戏牡丹》(图一)强调“戏”字,两只婀娜多姿的凤凰绕着中央最大的牡丹飞翔,画面中的其他花枝叶点缀其间,并将动与静结合起来。 ,赏心悦目。 民间图案常采用视觉中心点的构图方法,产生从一点到多点的结构,体现出多重堆叠追求视觉满足的倾向,具有丰满、坚实、稳定、均匀的特点。 另外,规则的几何结构,如圆形、四边形、菱形等,不仅结构规范,而且富于变化,因而具有结构稳定、主次分明、变化有序的理性风格。 这幅《果粒》画(图2)整体结构呈圆形,构图饱满。 画面中央的宫灯元素最为突出,周围有麦穗、梅花、蝴蝶等元素。 老百姓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他们通常以宫灯或灯笼元素作为主要图案。 利用汉字的谐音,灯笼代表“山”字,灯笼旁边挂着谷穗,代表五谷; 梅花有能力从老树干上长出新枝。 其特征蕴含“永恒不朽”的寓意,其五瓣还可象征福、富、寿、喜、富,即“五福”。 民间图案具有高雅与粗俗和谐统一的特点,富有感性与理性、自由与限制之间的朦胧韵味。 其“俗”体现在构图形式上的丰满、稳定和多点堆积的感性方式; 而其“雅”则体现在标准化的几何形状的合理构成、图案的规则变化以及一些图形描绘的细节上。 表现出生动、灵巧、轻盈、雍容、典雅之感。

2.总体概念,简洁概括

传统刺绣图案一般都有“塑”的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事物完整、完美、统一的审美心态。 这个概念首先是指形式的完备性,要求一切事物都是周全、有始有终、缺一不可的。 这不仅指图形本身的完整性,还指精心布局各种装饰元素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使不完整的图形很少出现。 因此,造型的起伏、造型与轮廓的契合、造型之间的穿插与让位、首尾相呼应等,是传统民间图案最典型的特征之一。 (如图3)另一个整体概念是指由两个相对的图形组成的“造型”,形成一对,这就是“情侣”的形象。 其核心思想来源于老子《道德经》:“道生一,道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承阴怀阳,气生和”。 这种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包括万物相对继承的现象。 (如图4)传统图案的造型完整性还具有生动、简洁的特点,体现在对物体形态的概括和提炼,大胆舍弃次要细节,突出主要特征,从而表现出其原始和质朴。基本外观。 这是由服装、物品的装饰空间有限以及刺绣制作工艺决定的。 造型中省略了复杂的结构和细节,轮廓清晰鲜明,突出了物体的形状和动态。 最简洁、最概括的形状是抽象的几何形状。 这些由灵体转化为物质体的形象是现实与想象的结合。 它们不仅简单简洁,而且具有造型优美、静中有动、连贯的特点。 形式概括为点、线、面元素,这使得刺绣图案具有强烈的象征特征,如衣服边缘的曲线、折线、点、块等的有机组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形式感。

3、生动夸张、简单童趣

由于传统图案的轮廓已被主观简化,因此需要夸大和强调图像的主要特征。 因此,它打破了原有的自然比例,呈现出局部多变但整体简洁的造型方法,使民间刺绣图案的风格生动活泼。 迷人童趣的容貌让人回味无穷。 创作者因物赋形,即根据所表现物体的不同形态进行生动的描述,在提炼概括的同时对原型进行夸张变形,使形态更具艺术性和趣味性。 夸张是运用想象,把握对象的某些特征,在不脱离现实形象的情况下,加以强调或夸大。 一方面,这可以使物体的特征更加鲜明,个性更加突出,图案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另一方面也能更好的契合装饰空间。 这是中国民间图案非常重要的造型特征。 例如,一些动物图案上覆盖着花卉、植物、水果、蔬菜等植物图案,这是合理的想象和艺术的夸张。 民间艺人也是普通劳动者,因此民间图案的造型理念十分朴素,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贴近生活的童趣之美。 然而,传统刺绣图案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就在于它不是简单、生硬地模拟物体或复制生活,而是艺术上的提炼和升华。 普通人的创作过程就是用自己最熟悉、最直观的生活经验,以主观、随意甚至违背常理的手法来表达,简单地表现出他们丰富的内心思想和对自然界万物的认识。 因此,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一种自然质朴的随意性。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随意性,许多看似无关的图像组合在一起,打破了扎实常规的思维方式和构图规则,让观者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也让画面变得更加有趣。 产生欢快活泼的气氛和童趣天真的趣味。 例如“一路连科”图案(如图5)巧妙地将古代文人、莲花、芦苇等看似毫不相关的元素结合在一起。 造型生动夸张,古朴自然,充满童趣之美,传达了老百姓的追求。 他的愿望是科举顺利,一举考上高中。 这些刺绣题材和形象是民间艺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直觉,用精神体验来表达。 它们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和赞美,因此显得格外真实、生动、传神。

4.大胆多彩的色彩

颜色在刺绣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我国的传统历来偏爱华丽、明亮、浓烈的色彩。 民间刺绣的用色继承了民族装饰色彩的传统和特点。 所使用的颜色大多比较活跃、丰富和大胆。 当然,也有一些简单又好看的配色款式。 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绣工的文化水平决定了刺绣所表达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色彩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比如西北地区人们的服饰就与花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绣花帽、绣花衣服、绣花鞋、绣花包等,除了图案和拼接手法丰富多样之外,色彩也十分抢眼。 。 在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以苏绣为代表的刺绣作品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苏绣深受文人画的影响,图案精美复杂,甚至用针、色彩多样进行绘画般的创作,形成了一种“雅文化”。 即使是民俗题材,也依然有着精致细腻的韵味,雅俗共赏(图6)。 广东地区的粤绣呈现出装饰华丽、造型饱满、色彩浓郁、大气磅礴的南方艺术特色(图7)。 各少数民族对色彩的审美和欣赏仍然保持着一些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传统特色。 例如,白族喜欢白色和蓝色,认为白色象征纯洁、高贵、光明、吉祥,蓝色象征希望、现实、真挚感情。 这两种颜色的组合代表着纯真和光明正大; 苗绣中常用红配绿、紫配绿、紫配黑等,对比强烈,但通过黑白的相互渗透、和谐效果,虽然夸张,但依然和谐、和谐。赏心悦目; 彝族、纳西族喜欢黑色,认为黑色高贵、刚健,寓意勤劳、真诚,所以多采用黑地彩绣或黑衣黑地白线素绣。 刺绣图案利用色块的明暗、冷暖的对比以及巧妙细致的排列,对各色块的面积比例和位置进行适当的艺术处理,使色块的大小和疏密一致,对比更和谐。

5. 结论

中国民间刺绣图案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艺术现象,而是与民俗、经济、宗教、大众审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体现了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色。 民间图案在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首先以形式美取胜。 同时传达吉祥内容之美,表达人们内心的祈祷。 两者的完美统一,构成了中国传统刺绣图案之美。 因此,刺绣不仅仅是为了装饰,而是渗透着人们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对人生价值的肯定。

参考:

[1]常卓. 论中国传统民族服饰刺绣图案的艺术美[J]. 河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2] 常惠娟. 民间刺绣图案的童趣之美[J]. 包装工程,2012:20

[3] 张海红.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中国民族刺绣地域图案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10

[4] 杨凌. 论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的风格多样性及特点[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5] 高春明. 元素图解辞典:特装版[M]. 上海:上海锦绣文库,2009

[6]荀胜兰,彭万灵。 新民间艺术设计[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zhenfa/2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