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远看江水,汽笛声悠扬,近看,针尖似在流淌。 在广元黄泽寺的阁楼上,“刺绣姑娘”胡永蓉沉浸在刺绣的世界里,指尖转动绣针,创造出光与影的结合。

△胡永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六绣”传承人之一

胡永荣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刺绣大师。 作为马六绣的传承人之一,刺绣就是她的生命。 暮色中,只见她手中的彩线飞舞,色彩更加耀眼。 飞针飞线熟练而精准。 轻功如雅舞,女红之功,十指间春风。

每件流淌着古老传统技艺的作品,栩栩如生,花鸟之多样,虫鱼之灵动,人物之优美,山水之雄奇,令人心驰神往。

马六绣:生动瑰丽的文化符号

四川省广元市马柳乡,因“千年柳”而得名,森林茂盛,谷深幽深。 马六乡因拥有山中奇花“马六绣”而闻名,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目的地。 在当地,人们把刺绣称为“十字绣”。 “架”是麻柳绣中最基本、最传统的针法。 还有十字绣(内外花)、扎花(刺绣)、串花、浮花、贴花、滚边等绣法。绣花套装包括各类花围裙、花鞋垫、花鞋、花袜、高跟袜。 其造型精美,做工精细,色彩对比鲜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马六刺绣就地取材,只使用简单的针、线、布。 它采用黑、白、红、蓝等土布和彩色棉线,配置不同浅色和深色的冷暖色块。 绣品针脚细致、色彩鲜艳、组合巧妙,令人赏心悦目。

马六绣绣的图案有农耕收获、婚礼礼仪、爱情、人物、飞禽走兽等。 其色彩多样,古朴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典型的川北风情。

比如,绣狮、虎时,绣娘们将狮虎、老虎等真实猛兽转化为惩恶扬善的可爱形象。 这些抽象简化的刺绣图案,浓眉大眼,威风凛凛。 艺术的夸张变形不仅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而且使刺绣作品充满了装饰意义和艺术美感。

“女孩子可以插花,不用担心找不到婆家。” 马六小姐四五岁时就开始跟妈妈、奶奶学习“插花”。 到了结婚的时候,她已经掌握了马六绣的各种针法。 在当地,评价女孩是否贤惠的第一标准是“针线”,其次是“人品”和“饮食”。 因此,“针线巧合”至今仍是马六地区青年男女恋爱结婚的重要条件。

据胡永荣介绍,“如果一个女孩子爱上了某户人家的男孩子,就会送他绣花鞋垫作为‘信物’,这就叫‘放下’。男方家里有多少人?” ,女孩在离开球场之前必须绣尽可能多双鞋垫。” ,有多少双鞋被称为“绣花嫁妆”。 另外,床罩、毯子、桌帘等大件嫁妆也要从小开始准备。”

黄泽寺是广元市著名的风景区。 在这个游客络绎不绝的地方,马六绣有半个纪念品展厅。 “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对于马六绣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让更多的外地人近距离接触马六绣文化。” 胡永荣旁边的绣花口袋里,放着她的许多刺绣制品,香包、鞋垫、围裙……胡永荣非常珍惜在展厅工作的机会。 她告诉记者:“前半生,我面朝黄土,背向天空,后半生,我要在麻绣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马六绣目前处于慢工细作的状态。 只能小规模生产,尚未能进入市场。 以至于在2013年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虽然马六绣展厅吸引了近万名参观者,但展品最终获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太阳鸟”最佳展览奖。 不少来访客商也现场表达了合作意向,但都只能推辞。

据调查,1984年,马柳乡3000多名妇女中,擅长刺绣的就有1300多人,其中有“巧女”之称的就有270多人。 目前,能绣麻柳绣的人只有350多人。 能掌握马六绣各种技法、针法,能绣出好作品的不到30人。

“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刺绣,出去打工赚大钱,但我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我心里对马六绣有一种一般人无法理解的情结。” 胡永蓉认为,马六绣是一项技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她有责任将其传承下去。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她坚持到现在。

宜祥刺绣姑娘:一群传统技艺的守护者

马六绣除“框花”外,还有十字绣、扎花、串花、浮花、贴花、滚边等绣法。 对于马六绣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张菊花来说,这些都是她的“拿手好戏”。 张菊华,39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谈到马六刺绣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微笑着说:“这份‘文化遗产’是马六妇女的眼睛和时间创造的。”

张菊花说,她的曾祖母和祖母分别是清代和民国著名的刺绣艺术家,母亲严金秀是刺绣艺术家中的佼佼者。 时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来这里索要一件绣品。 。 她母亲的《老鼠嫁姑娘》等刺绣作品被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收藏。

妈妈手上总是挂满了针线活,大到被子,大到手帕,花鸟虫鱼,栩栩如生。 潜移默化中,马六绣艺术在张菊花的小心里生根发芽。 她8岁就学会了绣花针,11岁就能独立绣一双鞋垫,从家族遗传下来的优秀艺术天赋逐渐显现出来。

“小时候,我的手指太细,拿不了顶针,每次手指被针扎到都会流血。” 张菊花告诉记者,小时候学习刺绣的过程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血泪史”。 干农活,刺绣只能晚上在松油灯下进行,“特别伤视力”。 刺绣师的视力通常在三四十岁时就衰退了,所以刺绣也是一道“青春餐”。

张菊华告诉记者:“马六绣上的每一个图案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凝聚着当地人民的美好愿望,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所以我从小就从心底里感受到了这一点。”小时候,这么精美的麻柳绣在我们手里不该失香,我一定会坚持下去,直到有一天我眼睛发花,手麻了,不能再绣了。

在马六乡中心小学少年宫,有专门的马六刺绣班,张菊花也偶尔到学校上课。 记者采访结束后,张菊花去马六中心小学上刺绣课,记者也跟着去了。 张菊花一到学校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孩子们围着她,询问有关刺绣的问题,并热切地向她展示自己的刺绣作品让她复习。

上课时,张菊花左手拿着鞋垫,右手拿着绣花针。 她教学生如何穿针线,耐心地向学生传授技巧。 听着讲解,学生们灵巧地拉动彩线,白色的土布上一簇簇的花卉图案出现在眼前。 “通过教学,大多数孩子都能掌握麻绣的基本技法,但要达到一定水平还需要继续努力。” 对此,张菊华深感任重而道远。 作为马六刺绣的传承人,张菊华还担任培训老师,为马六乡每年举办的刺绣培训班授课。 目前已培训300余人。

“我希望通过我小小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近马六绣,了解马六绣,像马六绣一样,最终拿起一针亲手绣,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 从她安静的面容和温柔的话语中,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个初中毕业的农村少妇有一种根植于血肉之中的坚持。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jiaocheng/2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