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新网(记者阿比拜)“头巾太有侵入性了。每个人都可以摘掉面纱,为什么我不能?” 我记得一位穆斯林妇女在接受同事采访时说过这句话。 如今,这句话深深地体现在新疆的穆斯林妇女身上。 记者在昌吉州采访时发现,有一群穆斯林妇女摘掉面纱,勇敢走出家门,努力学习知识,自主创业致富。

走出家门,打开人生的另一扇窗

她留着浅棕色的卷发,戴着雕刻的耳环,黑白职业裙凸显出她修长的身材。 9月12日,记者走进吉木萨尔县吉木萨尔镇西门村的帕日丹金针缝纫厂,第一次见到。 说到帕里丹肉子,她身上的光彩让人完全忽略了她嘴唇上的瑕疵。

38岁的帕里丹·肉孜是一名维吾尔族女性,患有三级言语障碍。

“这是一家集缝纫、绣花、被子加工设备于一体的现代化加工厂。前段时间,我们采购了60多台绣花机和1台被子加工机,所有生产车间均采用电脑化操作技术。到8月底,经过全面行动中,我们又招募了80名社会闲散妇女和残疾妇女。”帕里丹说。

看着忙碌的女工和她们面前堆积如山的产品,你绝对想象不到帕里丹曾经靠着低保过活。 当时,她的丈夫生病了,儿子才一岁半。 仅靠低保完全无法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 帕里丹咬紧牙关,毅然离家创业。 起初,由于身体残疾,她出去打工大多遭到别人的拒绝。 就在她不知所措的时候,她突然想到自己还有缝纫方面的天赋。 之后,她开了一家小店,开始用年轻时学到的缝纫手艺养家糊口。

“我需要努力工作,所以我成为当地第一个到银行贷款的少数民族女性。” 回忆起往事,帕里丹非常自豪。

在丈夫的支持下,开店的第二年,帕里丹就还清了贷款,找到了商机——现在的女孩大多数都不会刺绣,嫁妆也基本上都是在婚期确定后匆忙准备的。 婚庆用品市场潜力巨大。 与此同时,帕里丹想:“如果我开了第一家店,我就可以开第二家店。有那么多靠低保生活、没有工作的女性,我为什么不把她们都聚集起来一起创业呢?” ” 去做就对了。 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妇女,只要她们生活有困难,她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让她们通过自己的劳动重拾生活的信心。

“现在,我可以自信地对家人说,‘我去上班了。’” 感觉很好!” 在工厂缝纫机前工作的马雪玲笑着说道。 40岁的马雪玲的丈夫不支持她出去工作,也不让她打扮,所以她只能呆在家里。 如今,她化着淡妆,衣着考究,缝纫技术精湛。

谈起自己的变化,她高兴地说:“现在老公不阻止我上班了,我经常和朋友去美容院、逛街,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少数族裔女性走出去创业的观念转变得到了Paridan的充分证实。” 吉木萨尔镇党委副书记马军说。

帕里丹表示,在第四届中欧博览会上,她与乌鲁木齐的两家客商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

现在,帕里丹在新疆各地都有连锁店,公司生产的枕头等工艺品已销往杭州等城市,甚至出口到澳大利亚、瑞典。

用你的双手“绣”出美丽的生活

“我以前学历不高,也没有一技之长,每天在家照顾孩子,丈夫整天无所事事,当时我真的不知道如何继续生活。” 9月14日,木垒县哈萨克族刺绣文化产业园的回族绣工丁永秀抚摸着绣床上的“胡杨绣”半成品,感慨道。

2007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劳动就业管理局开办了第一批苏绣培训班。 全县20多名女孩向苏州老师学习刺绣技艺。 这种刺绣技艺与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等民族的传统手工刺绣技艺进行了“嫁接”,产品远销中亚等地。

2012年,26岁的丁永秀参加了刺绣培训班,想为自己寻找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仅仅一周的时间,她就学会了基本技法,并开始独立刺绣。 2012年以来,她已完成7幅大型刺绣作品,均价2万元。

“一开始我学刺绣是为了增加家里的收入,但现在我真的爱上了刺绣,我打算向老师学习更多的技能,然后自己创业。”丁永秀说。

丁永秀说:“这个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女人靠自己的手艺赚钱,挺直腰板,说强硬的话,提高自己的地位。她们还可以带领身边的姐妹一起致富。如何太棒了!” ”

据介绍,木垒县哈萨克民族刺绣文化产业园现有合作社34家,刺绣企业6家,绣工5400余人。 2013年,刺绣产值1.14亿元,刺绣工人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

0
收藏0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zhenfa/4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