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东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集团项目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总体要求是“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繁荣乡村文化事业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第一个要素是振兴。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对接乡村振兴的要求,立足华南实际,东南大学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联合上海机场集团、地方政府探索学校、地方、企业协同帮扶新模式,实现了促进南华彝绣文化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有机统一,为“绣花人”创造美好生活。

一、项目基本情况

南华县地处滇中高原,是川滇之间重要的交通大动脉。 是茶马古道上的商贸重镇。 经过集中力量,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退出贫困线。 彝绣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加强,彝绣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并开拓了一定的市场。 由于彝族分布的差异,各个地区的产业条件也有所不同。 有的地方是大规模生产,有的地方只是个体自给自足。 南华县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9.13%。 当地绣工习惯于手工制作各种刺绣产品,并在市场上出售,作为自己农场收入的有力补充。 南华彝绣产业化规模小、实力弱。 “看着美却穿不出来”的尴尬和隐藏在无人知晓的山里的孤独感挥之不去。

如何“盘活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产业,让绣工美丽致富”、“让千年彝绣文化产品走进现代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发挥高校智力优势” 、“加强与社会力量合作,精准帮扶南华彝绣产业发展”等帮扶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在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下,推出了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公益专项基金2018年,拉开了对南华彝绣产业的支持,2019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正式结对帮扶南华县,也将重点推动学校彝绣产业的发展。通过两校三年的“倾心投入”,在加强顶层设计、培养彝绣人才、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巩固了彝绣援助计划。南华县脱贫攻坚、农村有效联通成效显着。 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二、项目实施进展及成果

(一)领导高度重视并加强顶层设计

东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扶贫领导小组协调督促彝绣产业帮扶措施落实。 两校充分发挥结对帮扶优势,共享优势资源,开展互补对接,协作开展帮扶工作。 两校主要领导多次调研指导南华彝绣产业帮扶工作。 帮扶办和临时干部会同当地旅游局、县妇联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协调推进工作。

2018年,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伟、校长张广军等学校领导到学校定点贫困村伊黑莫村调研。 该村海拔2478米,劳动力仅有445人。 是楚雄州唯一的国家级贫困行政村。 结合该村实际,提出“培育劳务经济,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帮扶计划,将对彝绣产业帮扶列入工作计划。 2020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吴晓林、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王保平、党委副书记任立坚赴南华深入学习部署南华彝绣产业支持工作。

(二)大力培养彝绣人才,传承提高技艺

“老师,请帮我想想如何扎针?” 紧急询问不断涌现。 原来,这是正在举办的彝绣技艺培训班传来的。 2018年以来,两校联合上海机场集团协助南华县在县外10个乡镇35个村举办彝绣技能培训班123期,免费培训绣工8947人次。 其中,贫困妇女1222人,残疾人237人,男性“绣花工”105人。

训练期数

培训人数

已注册卡的人数

残疾人人数

2018年

35

2635

264

68

2019年

44

3198

第413章

91

2020年

44

3114

第545章

78

累计

123

8947

1222

第237章

“彝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族民间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在两所学校的帮助下,开展彝绣技艺培训、学习掌握彝绣技艺,让更多贫困妇女在家带孩子、实现灵活就业。”南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妇联主席朱碧兰同志说。 “大家都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学技能很认真。培训结束后,我会以公司的名义与有意愿的绣工签订订单合同,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感谢两所学校提供的绣工和公司提供的服务。”这么好的平台,我一定会用我勤劳的双手和绣花针带领姐妹们绣出花朵般美丽的日子。” 七彩宜州刺绣加工厂负责人丁兰英说。

将传承、设计、刺绣、管理、经营等人才培养作为彝绣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作。 通过大力实施彝绣人才培养工程,提高了绣工的刺绣技艺和产品意识,激发了他们开发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 同时,也有效带动了广大女性在家创业、就业。 ,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增强了彝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南华县彝绣整体水平显着提高。 在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还积极帮助刺绣姑娘申报非物质文化(服饰)遗产传承人、刺绣工艺大师、国家各级评审员,对彝绣企业领军人物、彝绣专家、做出突出贡献的彝绣专家进行奖励。贡献。 刺绣代理荣誉称号。 共培养云南省手工刺绣工艺高级教师10人,南化县级教师14人,专业教师4人获得国家“手工刺绣工艺”评审员证书; 现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楚雄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人,南化县级传承人3人。 这些传承人和行业领军人物依托工作室、培训中心带徒弟,培养南华彝绣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三)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彝绣品牌

在南华县瑞特国际彝绣一条街上,色彩缤纷的彝绣加工厂格外引人注目。 经营者丁兰英是南华县彝绣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七彩益州刺绣加工厂成立于2014年,当时只有一些比较小的零散订单,年营业额不到10万元。 两校联手上海机场集团、当地政府,与多彩彝绣加工厂共同推进彝绣产业扶持工作,组织教授服务团、当地企业专家等专业力量,帮助制定特色发展规划产业并提供技术服务,提升产品附加值,帮助引进社会资金,拓展产品市场等。

2018年,组织江浙服装企业专家帮助改进面料材质,大大提高了刺绣质量。 他们积极配合中华基金会在加工厂成立“妈妈制造”合作社,实施绣品订单回收。 2019年,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程万里教授带领专家团队助力刺绣艺术设计,提升品牌竞争力; 帮助加工厂与江西、山东等国国内客商签订100万元产品订单,明年落实签订400万元订单。 2020年,他协助制定《南华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推动文旅融合,建设博物馆和特色街区作为文化载体,传承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旅融合协调发展。发展文化和旅游,打造享誉全国的彝族文化名片; 要推动教育与旅游融合,围绕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学习产品,打造彝族艺术学习旅游。 2021年,福建信德公司受邀到南华县考察彝绣产业,达成1000万订单意向。

目前,加工厂有正式员工96人,长期绣花姑娘1678人,其中注册绣姑娘309人,残疾绣姑娘48人。 年销售收入达1176万元以上。 走上了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发展道路,从小作坊转型成为南华彝绣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成功打造了“七彩彝绣”品牌。 加工厂的绣花工月收入高则7000多元,低则不少于1200元,拓宽了农村妇女足不出户致富的渠道。 加工厂多次被当地政府授予“模范企业”、“社会扶贫优秀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创作的作品在各类比赛中荣获金、银、铜奖80余项。 负责人丁兰英荣获“旅游致富带头人”、“妇女贡献标兵”、“彝乡名匠”、“3月8日南华红旗手”等“中国乡村荣誉称号”县”。

(四)加强宣传推广,提升彝绣影响力

彝绣是连接彝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纽带,与彝族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宣传推广,努力提高彝绣的影响力。

结合当地野菌文化节、火把节、服装大赛节、左脚舞蹈文化节等传统节日,举办彝绣展览和彝绣比赛,作为展示和推广彝绣的平台。 组织彝绣企业走出去参加“美丽彝州行深圳”、“美丽彝州行北京”、“美丽彝州行上海”等文化交流活动。 “我永远不会忘记,2019年8月,我们在浦东机场航站楼出发大厅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促销活动,向国内外旅客宣传我们的彝绣文化和精美的手工艺品。 我们现场支付了46000元。 我们以100%的价格卖出了一套手工服装,随后又接到了来自法国、泰国、日本、江西、山东、广州、福建等价值超过400万元的国际国内订单。”丁兰英说,彝绣传承人,这很令人兴奋。

2020年,身着彝绣服饰表演的彝族舞蹈《欢》在云南省“彩云奖”比赛中获奖。 作品受邀参加西日本线上中国留学生春节联欢晚会。 临时干部向留学生们讲述舞蹈背后的脱贫攻坚。 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传达了党和国家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的决心。 3000余名留学生参加晚会,中华全国学联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 南华援助彝绣产业的故事多次在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宣传,不仅增强了彝绣的影响力,也促进了彝绣产业的发展。

三、项目主要特点

彝绣产业帮扶项目旨在以文化发展助力“产业繁荣”、“丰富生活”。 以抓住“1”重点、创新“2”模式为特点,积极探索大学帮扶彝绣产业模式。 积极探索巩固脱贫成果、有效对接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实践证明,利用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彝绣文化资源,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同开发、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不仅继承和保护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发展; 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不仅让村民增加了收入、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而且在精神文化层面有了更大的获得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抓住“1”关键点

以多彩宜州刺绣加工厂为帮扶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平台,搭建扶贫机制,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推进彝绣产业就业援助。 目前,南华县彝绣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有效为该县6000多名农村刺绣姑娘创造了就业机会。 全县彝绣产业营业额超过2500万元,有效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 其中,七彩一洲绣品加工厂共创造就业岗位1678个,正规绣花姑娘平均工资约为每月3600元。 刺绣师陈小翠说:“我参加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彝绣培训班,传承‘指尖艺术’,掌握了刺绣技艺,进入七彩彝州刺绣加工厂实现就业,拥有了平均月收入高达4800多元,可以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有了一份以前不敢想的收入,我一定会用这个技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并且更好!”

二是推进彝绣产业支撑基地建设。 在七彩益州刺绣加工厂建立了南华县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云南省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云南楚雄创城彝绣合作社、楚雄技师学院培训中心-云南南华彝绣培训基地省妇女扶贫示范基地。

三是推动彝绣龙头企业扶弱助残。 七彩宜州刺绣加工厂2018年以来已培训贫困妇女1222名、残疾人237名,累计创造残疾人就业300余人。 楚雄州选拔的100名优秀残疾绣工中,南华县共培训选拔了25名。 每位残疾绣娘获得1万元创业补贴。

四是推动扶持单位数量逐年增加。 2019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吴晓林在学校指定联系镇罗武庄乡考察时指出,要充分发挥广大高校的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乡彝绣 大力发展乡彝绣产业。 2020年,学校投资50万元建立南华县首个乡镇彝绣扶贫加工车间。 随后,在东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上海国际机场的大力倡导和帮助下,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一黑墨”分别在龙川镇、土街镇、马街镇、红土坡镇上线。 。 村里成立了“南华七彩彝绣扶贫车间”,目前所有扶贫车间正在有序运转。 南华县辖6镇4乡,5个扶贫车间覆盖半个县城。 “一中心、多分支”扶贫作坊模式发挥引领作用,辐射偏远乡村,形成“共生共荣”的利益共同体,不仅实现了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也改善了农村面貌。文明村级治理,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二)创新“2”帮扶模式

一是创新“高校结对帮扶、校企地联动”新模式,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精准对接文化产业帮扶需求,加强与企业、地方的合作。社会力量配合政府支持,汇集政策、智力、财力等资源。 一记好的“组合拳”,提高了救助效率和质量。

二是创新“龙头企业+作坊+绣工+订单”的扶贫模式,注重企业与绣工的利益联动机制。 龙头公司接到订单后,只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并根据绣品质量和工作效率,将所有订单分配到各个扶贫车间,从而保护了绣工的权益,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4. 对下一步的思考

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 他在当地考察调研时多次对非遗产业项目给予表扬。 十九大后第一次调研时,他购买了江苏徐州马庄村村民制作的徐州香包,笑着说:“我也想支持他们。”

为充分发挥高校优势,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更好服务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我们将进一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学校先进科技要素融入彝绣产业发展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创新服务方式和营销方式,促进彝绣产业可持续发展刺绣行业。 二是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将非遗教育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以教育赋能青少年,支持青少年在保护非遗、促进非遗发展等方面采取积极行动。彝绣文化产业。 我们相信,新理念、新技术将为千年彝绣的传承创新、彝绣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变革的力量。 彝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的产业发展将成为南华新的经济增长点。 帮助南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产生活,帮助南华人民“绣”出美好生活。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zhenfa/1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