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李洪福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研究所研究员。

2005年,其博士论文《枕式——中国民间枕顶绣》荣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2008年起申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中国少数民族刺绣工艺文化研究”项目。 对天津、山西、蒙古、辽、吉、黑龙江等地22个民族的民间刺绣工艺文化进行了实地考察。

2016年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美术项目“社会转型与传统工艺美术”并负责该项目“刺绣”子课题。

中国刺绣的文化特色“令人着迷”

“我国很多学者对刺绣的研究大多是从工艺美术的角度进行的,因为研究的专业不同,但我的研究更多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刺绣。” 经过多年的调查,李洪福发现,有2/3的刺绣作品都可以变成商品。 这样,刺绣作品售出后,我国各族刺绣妇女都能或多或少有收入,提高家庭地位。

此外,刺绣还具有“无言的教育功能”。 她认为,女性有意识地美化生活的同时,中国民间刺绣所呈现的刺绣图案也具有无意识的教育功能。 刺绣姑娘们不仅通过这些刺绣图案表达了对生活的期盼和期待,也传达了她们“真、善、美”的价值判断。

高校应介入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刺绣培训教育

2008年起,李鸿福对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刺绣进行了实地考察(参与现场调查研究工作)。 她发现,我国56个民族中,有不少于50个民族拥有自己的刺绣。 虽然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刺绣有自己的特色,但经过深入调查,李洪福发现,刺绣者的作品找不到销售渠道,政府对贫困地区刺绣发展的重视和资助相对薄弱,绣工自身知识和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突出。 “这是我到一线调研后深刻体会到的,所以实地考察对于了解真实情况和研究非常有益,只有在实地才能看到真实的东西。”

经过多年的观察,李洪福发现,目前年轻一代的刺绣从业者很多,尤其是从事苏绣的人。 刺绣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所以制作出好的刺绣作品需要时间。 “但是,一些80年代出生的刺绣从业者,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刺绣从业者,普遍只有初中文化,初中毕业后就出去打工了,他们年轻时基本没有学过刺绣,只是开始学习刺绣。”工作归来结婚后学习或者从事刺绣工作。” 但在城市,刺绣走进高校并受到大学生喜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目前,武汉纺织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均开设了刺绣课程。 “比如,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就建立了汉绣研究中心。 他们用汉绣做服装产业发展,提供本科课程。” 为学生开设了选修课,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每学期一开始,课程就被‘瞬间抢购一空’。”李洪福强调,高校要参与刺绣青少年的培训,少数民族刺绣姑娘也必须进入高校接受培训。 “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绣娘普遍教育培训不足,他们非常渴望进入培训班来提高自己。对于这些地区的绣娘来说,除了继承刺绣之外,更好地创新非常重要。”

2016年,文化部全面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培训计划,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很大帮助。 ”

我国刺绣发展三大瓶颈及解决办法

李洪福表示,从宏观上看,目前我国刺绣发展遇到的最突出问题是“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近年来,中国绣花师纷纷去朝鲜传授技艺,朝鲜绣花师学习刺绣,然后进行‘来料加工’。” ‘韩绣’出现,‘韩绣’回归,进军国内市场。”

据了解,“韩绣”回归国内市场后,进入苏州时往往以“苏绣”的名义出售; 返回湖南后,以“湘绣”的名义出售; 回到四川后,就以“蜀绣”为卖点,“因此,刺绣全球化的出现,对我国各地刺绣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刺绣传承人的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在一些省市博物馆展厅或传承人商店里,你会发现一些韩国刺绣品冒充当地刺绣出售给消费者。 “传承者的功利感太强了。”

三是地方政府对手工艺品的资金投入不均的问题也很突出。 例如,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资金都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企业或手工艺传承人,而对贫困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的刺绣从业者关注相对较少。

对于目前我国手工刺绣的发展,李洪福建议,首先,政府应该组织国家级和省级刺绣传承人承担传承的责任和义务,传承人的等级制度要尽量覆盖所有传承人,这样,以此来推广刺绣。 刺绣的全面发展; 其次,大学和艺术家应该参与到刺绣的创意和设计中来。 第三,绣娘群体要争取政府的帮助; 最后,社会名人要加强对刺绣的推广,企业家要涉足刺绣产品市场。

结尾

编辑:林子

制作人:双双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zhenfa/1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