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苏绣

苏绣

是苏州地区刺绣品的总称。

江苏省苏州市传统民间艺术

苏绣起源于苏州,是四大名绣之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苏绣起源于苏州吴县地区,现已流传到无锡、常州等地。 刺绣与养蚕、缫丝密不可分,所以刺绣又称丝绣。 清代确立“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

苏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据说,它起源于仲永的孙女“女红”制作的第一件绣衣。 为了纪念刺绣的发明者,人们仍将从事纺织、缝纫、刺绣等活动的妇女称为“女红”。

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苏绣生产的记载。 苏绣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其风格和神韵奠定了隋唐时期的基础。 到了宋元时期,其基本技术和特点逐渐成熟。 苏绣艺术形成、明清以后开始成熟。

三国时代,吴国已将其用于服装。 吴王孙权曾命丞相赵达的妹妹亲手绣出《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山、江海、城邑、阵地等图案。 有“一锦绣万国”之说。

据宋代《清代秘藏》记载,“宋代刺绣,针法精细,用线一两,针细如发丝,设色精美,光彩夺目,远近山水之趣,尽收于亭阁之中。 人物形象深邃深邃,情感丰富,花鸟十分雍容,令人垂涎。 上品胜于画。”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明朝时期(1368-1644年),苏绣已成为苏州常见的群众副产品,形成“家家养蚕,户户做绣”的盛大现象。 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的中心。 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派画派。 艺术家将绘画作品组合起来进行再创作。 他们绣出的杰作栩栩如生,笔墨神韵生动。 素有“针画”、“工艺精湛”之称。

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苏绣以“精、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甚至被誉为“绣城”。 清代中后期,苏绣在刺绣技术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 仅苏州一地,专营刺绣的商人就有65家。

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迹象。 光绪年间,沉允之技艺精湛,在苏州刺绣界享有盛名。 她将西方绘画人物、神灵的仿真特点融入到刺绣中,创造了“仿真绣”。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大寿,沉允芝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为她庆生。 慈禧表示十分赞赏,亲笔写下“寿”、“福”字,送给沉允之和丈夫玉珏。 从此,沉允之改名为沉寿。 随后,她的作品《意大利埃琳娜王后肖像》作为国礼赠送给意大利,引起意大利政府和民众的轰动。 《耶稣的肖像》于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并以13000美元的天价成交。 《武贝克的美国女性肖像》在美国展出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沉寿的“仿真绣”享誉海内外,开辟了苏绣新的一页。

沉寿刺绣柳燕图片

任贤贤的第一件刺绣作品《列宁半身像》,以绣花面料的色彩为基础,采用粗细结合、虚实排列、留白表达丰富的画面。 线条轻松活泼,缝线不外露。 痕迹、简洁的色彩、强烈的整体感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全国刺绣质量鉴定会上,该作品被定为《肖像刺绣质量标准》。 后在上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上荣获金奖,现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

任贤贤苏绣作品《凝视》

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艺术家们为自己的创作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 在苏州、南通、常州、无锡、扬州、东台等地设立了研究机构或工厂,让艺术家安心潜心研究创作。 失传的技艺被挖掘、总结、完善、发展,使古老的苏绣艺术再次焕发光芒。

总体来说,民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 1950年后,国家专门成立了苏州刺绣研究所,并开设了刺绣培训班。 1986年,中国苏绣博物馆建成。

苏绣历史悠久。 建于五朝、北宋的苏州瑞光塔、虎丘塔曾出土过苏州绣经。 针线可采用平缝和施针。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苏绣实物。 当时,不仅有人以刺绣为生,富贵人家的贵妇也经常用刺绣来打发时间、陶冶性情。 所谓“民间绣”、“闺绣”、“宫绣”之名由此而来。

苏绣风格独特,图案优美,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淡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山水能辨远近之趣; 亭台楼阁可以表现深度; 人物看着有一种生动的感觉; 花鸟可以表达亲切感。 苏绣的仿画绣、照片绣以其逼真的艺术效果而闻名于世。

苏绣

单面绣:又称:苏绣,单面绣,一面亮。 所谓单面绣,就是在一块苏绣底料上绣出单面的图像,可以是花卉、植物、人物、动物、肖像等,背面镶有画板,中式或西式相框。 单面绣通常挂在墙上。 刺绣上,图案精美,可仔细欣赏。 单面绣的特点是做工精致。 由于价格适中,性价比非常高,因此比双面绣更受大众欢迎,拥有非常高的市场占有率。

双面绣:又称:苏绣、双面绣、双面绣。 类别:普通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三色绣。

所谓双面绣:

是指在同一基材上,在同一刺绣工艺中,绣出正反面图像,轮廓完全一致,图案同样精美,都可以仔细欣赏。 在中国苏绣艺术中,双面绣是皇冠上的明珠,体现了苏绣的技术水平。

姚建平苏绣双面绣作品《锦绣未来》

苏绣狭义上是指“苏绣”,广义上的苏绣是以苏州为集散地,流传到整个江苏的工艺品。 它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粤绣、湘绣、蜀绣相结合。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

南通仿绣,又称“沉绣”,是苏绣的一个重要分支。 沉寿,刺绣艺术大师,清末任农工部工艺局刺绣工程系总导师。 随后,他受邀前往江苏南通主持女工培训中心。 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她吸取了西方艺术的精髓,在中国传统苏绣的基础上创造了“仿真绣”。

“仿真绣”往往以西方油画中的肖像、风景为题材,而人物绣是最好的。 其拼接手法多样,将画中人物的五官表现得十分生动,体现了高超的技艺。 因此,南通仿绣又被称为“艺术绣”,南通地区被称为“沉绣”。 仿真绣是传统刺绣的形式创新。 为中国传统刺绣的现代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江苏无锡是苏绣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无锡刺绣又称“经纬绣”。 据汉代刘向所著《说源》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无锡就出现了刺绣服装。 明朝中叶,于氏创制的堆纱绣因其巧思而被选为贡品。 清代,无锡的精细刺绣得到进一步发展,创造了“闺绣”、“剪马绣”、“堆纱绣”、“填色疏铺法”、“乱针绣”等独特技法。 20世纪80年代初,“双面细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成为世界公认的优秀艺术品种。

扬州刺绣是流传于扬州地区的传统工艺。 它与苏绣属于同一类别。 但由于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画派的影响,沿袭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品味,“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逐渐形成了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

苏绣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苏绣在其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各个时期的苏绣作品王朝带有浓厚的时代印记。 刺绣最初主要是出于实用目的。 到了宋元时期,书画的制作开始用于艺术欣赏。 故宫收藏的大部分刺绣品都属于这一类。

由于苏绣起源于江南水乡,民间刺绣一直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和水乡生活气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无棣人民的文化生活和民俗风情。

1956年3月在虎丘塔出土的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绣经包袱上绣有金莲花。 图案工整、古朴、庄重,具有浓郁的佛教气息。 通过这件刺绣,我们可以了解北宋时期佛教的思想信仰以及当时丝绸、刺绣艺术的发展水平。 又如清末沉寿的《救世主耶稣基督像》、《女主角贝克》等作品。 我们可以看到清代苏绣流派繁盛、名手竞逐的总体发展,以及西方文化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影响。

苏绣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 苏绣作为传统手工艺,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绣作品无论是生活用品还是艺术欣赏物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苏绣艺术欣赏物品价值更高。 苏绣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苏绣精湛的技艺上。

苏绣作品题材丰富、内涵深刻、艺术境界崇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苏绣继承了一项古老的传统工艺,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其增值潜力主要源于作品资源的稀缺性和独特性。

苏绣闻名于世,但刺绣艺术的发展却日益面临知识产权问题的发展瓶颈:苏绣名媛的刺绣作品很少有原创性,其精品常常被他人仿冒。

继承人物:

1986年10月,苏州市在景德路明代王家庙建立了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展出汉代至今的刺绣品200余件。

2007年,镇湖街道苏绣基地荣获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称号。 2010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镇湖苏绣”实施地理标志保护。 制定《地理标志产品——镇湖绣》地方标准。 2013年,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艺术博物馆景区成为全国首个4A级刺绣文化产业景区。 2014年,苏州镇湖刺绣艺术博物馆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2015年,刺绣大师何剑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红军大师创作了刺绣版《梅花篆书》。 2018年5月24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推广目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录》公布,苏绣研究院有限公司获得“苏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zhenfa/1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