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让中国服装传递中国精神(上)】

光明日报记者 张玉玲

刚刚结束的2017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来自“中国布依第一县”贵州册亨县的绣花和织布机“惊艳”走秀。 这是“艺文·中国手工作坊”将中国传统手工艺工作坊与时尚融合的一次新尝试。 本季展出的42套服装均以布依元素为主题。 每一块布料都不是机器制作的,而是由策亨县的绣花师手工制作的; 每个图案都不是批量生产的,背后都有人。 一个真实的故事。

2017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中西合璧的旗袍深受观众喜爱。 小月光明影业/视觉中国 摄

从“简单移植”到“深度融合”

2017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一股“中国美学风”脱颖而出,诸多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创新设计闪耀舞台。 “搭扣、立领、如意、祥云、仙鹤、牡丹等符号已成为服装设计中常见的元素,服装行业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刘元峰认为,融合传统文化的服装设计向世界诠释了中国魅力、中国性格,展现了中国服装行业日益增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去一个国家,首先看建筑,然后看人们穿的衣服。服装是一门语言、一扇文化窗口,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的最重要表现之一。”服饰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元峰指出,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一直处于强势地位,这体现在服装上,即西式服装在服装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 近年来,从国家领导人穿着汉服出访,到汉服等传统服饰的大行其道,中国人对服饰文化的认知和自信不断增强。

苏州一家服装公司,员工展示旗袍成品。建华光明影业/视觉中国

“传统文化的运用不能仅仅停留在符号的简单移植,而必须通过现代设计进行改造,在服装设计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审美风格和情感意境。”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表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是一座宝库,可以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和灵感。 设计师必须从音乐、舞蹈、乐器、建筑、工艺美术等方面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提炼文化精髓,融入到服装设计中,将中国的“神气”注入到中国服装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八宝、祥云飞鹤、海水河崖等具有美好寓意的图腾,经过厦门设计师曾凤飞的提炼和再创造,设计出的图案既富有中国文化内涵和国际趋势。 该图案不仅登上了意大利米兰时装周的舞台,还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除了纹饰之外,曾凤飞的设计也“浸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面料上,他多采用棉麻、莨苕丝、云纱等传统面料,其中宋锦是他的最爱; 在工艺上,他采用了刺绣、提花、印染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设计了手织草席的纹理、卍字图案等,旗袍上的金蝴蝶和凤凰是先设计后设计的。手工制作的; 从颜色上来说,颜色有故宫红、琉璃黄、藏青色、朱砂色、夜绿色等。 、浅土蓝、宝石蓝、月牙白等主色调。 曾凤飞从中国传统戏曲中汲取元素,将“遥远”的艺术元素带入“很近”的现实生活,用中国传统图腾与现代褶皱肌理碰撞。

2017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模特与布依绣娘同台展示时尚单品。新华社

从“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

浙江省义乌市大陈镇日产衬衫60万件以上,被誉为“中国衬衫之乡”。 数百家公司陷入同质化竞争和激烈的降价战。 “国外知名品牌的衬衫能卖到1000元以上,而中国自主品牌的衬衫大多只卖100元左右,价格相差十倍。现在加入了设计和文化元素,提高了衬衫的档次。”质量不错,虽然价格和国际品牌一样,但是销量很好。” 曾凤飞谈到服装消费市场的变化,进一步坚定了他匠心探索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郭万超分析,“低端消费”、“地摊经济”、“价格越低购买力越强”的消费时代正在远去。 特别是一些高收入、高品位的消费群体正在兴起。 当他们经常出国“海购”时,他们的消费重点不是价格,而是品质和文化,以及个性化和差异化。 服装企业必须适应这些新变化。

这就是当前中国服装行业存在的两个矛盾:一方面是传统中低端消费品供给过剩,另一方面是优质消费品供给不足; 一方面,国内消费者对海外服装消费十分青睐,另一方面,国内服装市场却遇冷。 业内人士认为,消费外流与内需低迷矛盾的背后,是本土品牌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本质问题。 服装行业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端和生产端入手,淘汰落后产能,升级产品,走品牌化道路,通过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来增加利润空间。 同时,发展方向要瞄准新兴产业。 领域、创新领域,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外的奢侈品是一个从设计、营销到传播的完整体系,通过融入创意,提高商品的价值,让每件产品都尽可能成为艺术品。” 曾辉认为,服装除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体现中国服装的文化价值外,还应该全面提升中国服装的价值,在营销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让高承载中国文化的优质服装走进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

模特在北京服装学院展示中国传统服饰。新华社

从“服装大国”到“服装强国”

中国是服装大国,拥有服装企业近10万家,年生产能力450亿套。 2015年,我国服装出口额达1743.5亿美元,国内市场消费1.9万亿元。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服装产业,产能、出口量、国内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 在刘元峰看来,中国还不是服装强国。 原因之一是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国服装及其品牌在世界舞台上没有足够的影响力。

曾凤飞赴意大利调研后,深感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首先要保证好传承,回归中国服装的“文化本源”,从中国几千年的服装文化中提取精华,将其融入服装设计,共创美好未来。 中国服装注入了中国的“精神和精神”。 其次,细节要做好。 在意大利制作一件名牌风衣需要100名裁缝师参与300道工序,并经过至少26道严格的独立检验。 我们还要用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 最后,我要有国际视野,让世界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刘元峰表示,近年来,一些专业人士正在努力推动中国服装产业的振兴。 例如,2008年奥运会期间,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北京服装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新男装设计展”、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举办的“人文奥运——中国概念时尚服装设计邀请赛”协会、北京服装学院正在进行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项目,以及“缘”等一大批中国服饰品牌团队坚持设计生产纯中式服装的“东北虎”一直不懈地推广“华服”等,他们的积极努力正在逐步影响和改变中国的社会时尚,改变中国人的着装习惯。

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意和设计灵感,可以为中国制造注入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从而产生独特的中国服装品牌,成为中国服装企业由大到强转型发展的动力。

《光明日报》(2017年4月25日第05页)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zhenfa/2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