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广绣是广绣之一,指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东莞、宝安、象山、台山等地的刺绣。 也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 相传它与黎族的织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脉相承,以构图饱满、形象生动、纹理清晰、色彩丰富、拼接方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点而著称。 包括刺绣字画、刺绣服饰、珠绣等。

广绣作为著名的造型艺术,与江苏苏绣、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2006年5月20日,广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称: 光秀

遗产类别:传统美术

遗产级别:国家级

文物编号:Ⅶ-20

批准日期:2006年

应用区域:广东省广州市

1广州刺绣的历史渊源

据唐代苏嘉在《杜阳杂编》中记载:“唐永贞元年,南海贡女吕媚娘十四岁,技艺精湛。一尺帛上,能绣出《法华经》七卷,不过一粒粟,点分明,细如发丝。” 上述《杜阳杂编》记载,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南海少女吕媚娘14岁,在丝足上绣有“”字样。宫殿。 《法华经》共有七卷。 字如粟粒,点画清晰细如发丝,可见其技艺之精湛。

五朝十国至宋元时期,广州的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不断发展,民间刺绣也逐渐发展起来。 鉴赏品的工艺日趋成熟,独立的鉴赏品从日用刺绣中分离出来,从而形成了独立的艺术——刺绣画。 到了明代,刺绣已成为重要的民间手工业。 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人在广州购买龙袍刺绣件回国,受到国王重赏。 从此,广州刺绣成为出口的主要工艺品,名扬海外。 当时,广州刺绣艺人不仅用毛线刺绣,还创造性地用孔雀羽毛、马尾来穿线、紧线,并用金线、银线进行刺绣。

清朝时期,广州的刺绣作坊大多集中在状元坊、新生街、沙面等地。 高端绣品产品包括条幅、挂屏、台屏等。 高端绣品产品包括条幅、挂屏、台屏等。

清朝初期,英国商人带着服装图案到广州刺绣作坊订购刺绣产品。 由于图案具有西方油画风格,刺绣工增加了绣线种类,改革了刺绣方法,丰富了刺绣的表现力,进一步提高了广州刺绣技艺。 例如,用孔雀羽毛捻成线,用马尾绒来扎线。 英国商人将服装图案带到广州进行刺绣加工。 广绣吸收了西方油画的艺术风格,运用透视和光的折射原理,丰富了广绣的设计色调和表现力。 刺绣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和日常生活中。 用衣服装饰。

清朝中叶,由于粤剧、粤剧的繁荣,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光绣绣品——粤剧服饰。 当时,广州状元坊生产的服饰已在中国享有盛誉,连宫廷剧团都前来订购定制服饰。 乾隆时期,广州刺绣业已相当发达,有绣作坊、绣铺多达50家,从业人员3000余人。 那是广州刺绣出口的鼎盛时期。 大型绣画交税要花1、2两银子,可见其价值不菲。 。 当时的广绣作品布局构图中西合璧,色彩丰富,光影变化剧烈。 当年的广州刺绣挂屏至今仍保存在故宫内,足以证明其艺术的高超。

乾隆时期,广州的刺绣业形成了一个产业——锦绣行。 广州有刺绣作坊、绣花店50多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分布在南海、番禺、顺德等地。

光绪年间,广东省设立工艺局,设立滨华艺专。 岭南画家高剑父被聘为滨华艺专校长。 学校开设绘画、刺绣、雕塑等艺术班。 高剑父的妻子宋明皇亲自传授刺绣。 教课。 滨华刺绣展览馆也开业,展示精美的刺绣产品。 其中一尊“孔子”立像是用最细的长丝线,采用吐线和乱针技术绣制而成的。 绣工精美,看不到任何针孔,形象栩栩如生。

清末民初,刺绣工作实行简单的协作和分工,形成了家庭作坊和工厂。 刺绣手工业分为男绣工和女绣工两个工序。 女绣工做第一道工序,也称下道工序。 手工用广州绣针、平针按照图纸绣出简单的图案,然后交给男绣师绣制。 男绣的第二道工序也叫上手工,专门绣人物的头、手,鸟的喙、爪、眼睛、羽毛等重要部位。

宋明皇跟随高剑父来到上海,创办了“上海女子刺绣研究所”。 宋明皇以高剑父的花鸟画为绣图,改进了刺绣针法。 被誉为“改革刺绣技术的典范”。

此时,广西刺绣行业行会“锦绣行”已有会员1000余人,名师辈出。 百岁陈秋,早起,弟子众多,成名师:四代传承专修贡品的传统,能做出两寸见方的黄鸿绣。贡包上有各种花鸟图案,精美绝伦。 周允升构图新颖,针法独特,能画能绣。 还有徐荣、徐嵩、周德、朱苏等一批名师。

宣统三年(1911年),在南京召开的“南洋创业大会”上,滨华艺专选送的刺绣荣获三等奖。 黄宏弟子于德(宗羲,1880~1970)的《孔雀与牡丹》荷包荣获二等奖。

1920年,在“广东省首届美展”上,宋明皇的刺绣作品展出,好评如潮。

1915年,于德的刺绣《孔雀牡丹景》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被业界誉为“绣王”。 1922年,于德的刺绣画《吉祥狮》在英国伦敦桥开幕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1923年,黄梅(韩光)以刺绣挂画《菊花猫蝴蝶》、《半浮金鱼》、《鸡冠》获广东省国货展览会一等奖,被誉为“国货绣品”。 “第一刺绣大师”。 这时,黄梅用螺旋针法代替直针法绣老虎,用原来的八面旋针法绣鸡冠,陈鹤英则用两针麒麟法绣龙,并采用虚凸(粤语称虚占卜)法。 绣龙绣凤在国内绣店中都是有名的。

1929年,莫福景绣的列宁肖像被莫斯科列宁纪念馆收藏。

在广州举办的四届省市刺绣展会上,穗绣也以“孔雀牡丹”、“狮狮”、“雪景”等刺绣作品参展,再次被誉为四大名绣之一。刺绣在中国。

1926年,于德、黄梅等组织锦绣工会,有会员900余人。 其产品多为镜画、衣团、徽景等,销往海外。

经过几代艺术家的辛勤耕耘,广州刺绣技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不幸的是,1938年日军入侵广州后,工匠转行谋生,广州刺绣一落千丈。

抗战胜利后,虽然稍有恢复,但元气严重受损。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广州刺绣人才再次组织起来。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达到了高潮,从私人绣花店转变为合作社、专业绣花店。 方向发展。

1954年8月,全市刺绣业成功达到557户、932人(含服饰绣、珠绣)。

于德的《牡丹松鹤》、黄梅的《百鹤》、聂灼(于德的弟子)《鲁迅肖像》等。

1955年5月,广州市成立了第一刺绣合作社,这是由新滘区大塘乡19名刺绣外来工人组成的刺绣供销生产合作社。 两年后,更名为新郊刺绣合作社,从此踏上了合作之旅。 道路。

1956年,刺绣行业成功实现全行业合作。

1957年,广州工艺美术学院成立,设有实验工厂,有刺绣工人26人。 还招收了一批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从事刺绣设计和刺绣工作,探索和整理广绣针法等技法,出版了《广绣》。 《针灸》一书出土了7大类38种针法; 所用材料有绒绣、线绣、钉绣等。该院的梁吉、段继章都是著名的设计绘图画家。

解放后的1950年左右以来,广州刺绣艺术家以精湛的技艺、浓郁的传统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广州刺绣画作。 这些绣画蜚声海内外,如:李展、于德、黄梅、李晓华、文静、易然等艺术家创作了一批精美的粤绣画蜚声海内外。包括于德的《牡丹松鹤》; 黄梅的《百鹤》; 聂卓(于德《百鹤》); 德州弟子《鲁迅肖像》)等; 梁霁设计、苏文、朱凯、徐志光等人刺绣的《紫荆花孔雀》被选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与林先生共同设计的《广州》张、邓伯江《农民运动讲习班》作为国礼赠送给苏联主席弗罗西洛夫; 余德及其弟子李岩绣的《锦鸡牡丹》获1959年广东省工艺美术大赛一等奖。 本作品所用针法有直捻绣、连续绣、辅助绣、辫绣、缠绕绣、异形绣等7大类20余种针法。 苏文等人创作的《孔雀挂屏》,由梁吉、聂卓等人设计。 朱开登创作的《红棉八哥》、四幅《春夏秋冬》、陈鹤英的金绣《花篮》均荣获广东省工艺美术大赛一等奖。

1965年,新郊绣社与其他绣社合作,派员专门生产珠绣制品。 逐步从原材料加工发展到出口。

没想到,当光绣逐渐走向鼎盛时,1966年“文革”开始,光绣成为被扫荡的“封建修士”之一。 刺绣艺人分散在四面八方,有的退休,有的转行。 曾经辉煌的光绣技艺几乎又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

1978年9月,新郊刺绣社改制为合作工厂,1979年更名为广州珠绣工艺厂。

1983年4月,广州市珍珠刺绣工艺厂与南华工艺厂合并,更名为广州市刺绣工艺厂。

20世纪90年代,大批粤绣艺术家年事已高,退休或转行。 这一时期,曾经辉煌的粤绣工艺几乎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可喜的是,从2003年开始,广州刺绣工艺厂做好了广州刺绣技艺的传承工作,召集了来自刺绣世家、技艺精湛、创作和刺绣经验丰富的艺术大师回到工厂。教导徒弟。 根据市场需求,研究、设计、开发、生产具有地方特色、艺术创新、传统工艺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的广州刺绣画。 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千年的广绣焕发出勃勃生机,其绣品已销往世界各地,广绣技艺得以延续、发扬光大。

2010年3月,广州市刺绣工艺厂正式改制。

2 广绣的艺术特点

远看十分抢眼,近看又十分精致。 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极强,色彩绚丽,富丽堂皇。

广绣有钉、垫、缝、缀五种绣法。 有些技术是困难且要求很高的。 金绣垫绣的两针龙鳞、鱼鳞立体针法被认为是刺绣工艺中难度最高的针法。

材料

丝线

有天鹅绒、丝绸、金线、银线、金丝绒混合等几大类。

例如,金银绣装饰独特,构图饱满匀称,色彩绚丽,显得富丽华贵。

过去,各种面料都可以使用,包括棉布。现在,由于市场需求,生活方式逐渐弱化,多用丝绸来制作粤绣艺术品。

3 广绣分类

按用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们精神生活和艺术装饰欣赏所需,另一类是人们物质生活需要。

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金绣,一类是绒绣。 盘锦刺绣以金线为主,辅以彩色刺绣,金碧辉煌、光彩夺目、雍容华贵。 绒绣丝线细密,色彩绚丽,所绣的花鸟尤为精美。

按颜色主要分为两大类:“味彩”以色彩较饱满为主色调;“味彩”则以色彩较饱满为主色调; “浅色”以三种颜色为主色调。 颜色取决于刺绣的品种。 例如,婚礼帐篷用“蔚彩”绣,文具用品用“浅色”绣。

广绣以其构图匀称、色彩绚丽、装饰性强的特点而闻名。 清代中叶,不少外商来到广州,以光绣的名义大量订购光绣。 有的客商还带来了外国国王的肖像、耶稣的肖像或者一些图片、照片来样加工订购。 光秀自清代起就享誉海外。 其产品远销海外,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中国,许多广绣的杰作都被作为贡品进贡给历代皇帝。 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许多广绣的优秀作品。

又可分为人物刺绣、花鸟刺绣等,其中人物刺绣是广绣的主要产品之一。 根据绘画的不同要求,采用虚实、疏施、分层绣、渗透绣、线面结合等不同的手法。 独特的绣法,成就了形神兼备的中外人物肖像。 花鸟绣善于体现“平、匀、细、密、匀、淡、和、畅”的艺术风格。 具有构图严谨、色彩优美清晰、拼接方法多变、主题突出等特点。

4 广绣代表人物

陈少芳

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的陈少芳:是广绣的荣耀。 2001年9月至2002年6月参加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

博物馆(陈家祠)展出的“陈少芳广绣作品展”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观众,让广绣更加辉煌。 然而,放眼广州,广州刺绣民间工艺品中仅存陈绍芳一人。 当时享誉海内外的广绣已不再生产绣画。 只有退休的陈少芳与友人共同创办的番禺广绣艺术研究所不断创作出新的杰作,才使广绣画依然屹立于中国明绣之林。

徐赤光

广州刺绣大师、广州刺绣界最后一位“花人”——徐赤光:专攻广州刺绣传统技艺,目前是广州刺绣界最后一位“花人”(广州刺绣界男工)俗称“花男”)。 出生于刺绣世家,家族从事广州刺绣已有140多年。他从7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艺术。无论是绣肖像、山水、风景,还是刺绣。绣兽嘴、花鸟、鱼等,所用针法和表现手法相当纯熟,并发明创新了“盖针”、“鸡针”等针灸新法,受到了他的赞誉。同行中被誉为“对针灸方法有着广泛研究”的艺术家,具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创作经验,是广州百人之一的巧手。

拥有60多年的艺术经验,指导和参与了多幅蜚声海内外的精美粤绣艺术的刺绣。 其中展示的是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 被中央轻工业部选为礼品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晚会,并荣获国家、省、市奖项。 特等奖,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收藏。 先后荣获“广东省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广州市非遗穗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文化遗产”。 几十年来,他已培训、辅导刺绣技艺400余人(次)。 他至今仍在广州绣品厂从事设计、刺绣工作,并给学徒传授技艺。

梁桂凯

广州刺绣大师梁贵凯:6岁随母亲学习广绣基本刺绣技艺,后随苏绣、广绣大师学习并掌握了人像刺绣技艺和独特的刺绣技艺。广绣,融合了广绣和苏绣的技艺。 融汇创新,在日用品刺绣和人物、山水、风景、花鸟等鉴赏画方面都有娴熟的刺绣技艺。 从艺50余年,参与了多幅脍炙人口的广绣艺术杰作的刺绣。 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艺术家”、“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现仍担任广东省工艺美术师、技术顾问。广州市刺绣工艺厂有限公司,从事刺绣、传授技艺等。

卢柳青

卢柳青女士,广州刺绣艺术家,1945年出生,祖籍广州市黄埔区文冲街。 13岁加入广州刺绣厂,从事刺绣工作已有50多年。 1963年,年仅17岁的卢柳青成为广州刺绣界的领军人物。 他被评为最高级技能的八级工人,也是该级别最年轻的专家。

因此,黄埔绣社还提出了“潮娥赶柳”的口号,她被大家称为“花中之王”。 代表作品有《伟大领袖毛主席像》、《木棉红》、《渔女》等,收藏于广东省出口商品展览馆和广州农业培训学院。

2009年8月,被第十六届亚运会组委会授权,成为2010年第十六届亚运会粤绣产品唯一授权生产企业; 2010年5月,粤绣作品《被洛全图》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并展出。 广东病例名录贵宾厅; 同年9月荣获第七届“广州市文学艺术奖”三等奖; 2010年8月,乞巧文化节集体金奖; 2012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广州刺绣礼品厂家。 现仍在品越光绣担任技术顾问,从事刺绣、教学学徒等工作。

5 广绣刺绣的传承意义

粤绣凝聚了历代艺术家的才华和智慧。 从其艺术风格到创作思维,都充满了岭南特色。 其成长过程与岭南文化的发展轨迹紧密重叠。 黄宏、徐连成、余德、黄梅、陈荷英等都是粤绣颇有影响的传承人。 如今,随着老艺人的去世,粤绣的一些独特技艺也逐渐失传。 唯一的粤绣工匠陈少芳女士也已年近70岁。 粤绣急需年轻传承人。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依靠手工技艺取胜的粤绣受到了机绣、电脑绣的严重冲击。 市场萎缩,生存困难,急需支持和保护。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zhenfa/2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