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在之前关于大树叔叔的风格集锦的文章中,我向同学们提到了“他者”的视角,但当时我没有详细讨论。

近日,在与一位准备明年申请出国留学的同学聊天时,她再次提到了这个问题。

她说,浏览考官的Instagram后,她从照片背景的刺绣图片中嗅到了考官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所以她想将中国刺绣文化纳入自己的作品集中。

我暂时阻止了她。

顺便说一句,康石石想借此机会与学生们聊聊:“外国考官对作品集中的中国文化感兴趣吗?” “你有多大兴趣?” 这些问题似乎都没有正确的答案。 说完大家就明白我为什么不让这位同学追求自己的兴趣,把刺绣文化纳入自己的作品集了……

1、从“他人”的角度窥探的欲望

首先,没有人知道外国考官是否喜欢看中国文化,学生也不需要去了解。 因为考官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实际上并不构成中国文化能否出现在作品集中的必要条件。

这种观点听起来很绝对,但这正是张爱玲通过她对老上海梦的描述,让那些西方学者,无论他们是否喜欢中国文化,对上海的日常生活着迷的原因。

为什么?

在张爱玲笔下的中国,你看不到紫禁城的长城和天坛,也看不到女人的三寸金莲,男人的焦黄辫子。

因为相比于这些过于鲜艳、过于意识形态的“中国形象”,她更喜欢站在“他者”的角度,走进上海的街头,看着头顶栏杆上挂着的孩子们的开裆裤。 ,聆听巷子里人们的声音。 某家阳台上的扩音器里放着梅兰芳的歌声,某家的收音机里卖着疥疮药……

这些“他者”视角只是为西方学者了解中国文化创造了一个适当的距离,而“他者”视角本质上是窥探性的。

张爱玲手绘《金锁记》中的长安

从“他者”的角度审视“自我”,可以让观者变得更加客观化、更具主导性,这是满足窥探欲望的关键。 在张爱玲的笔下,她始终保持着窥探他人的欲望和自省的距离感,在她的作品集中也是如此。

当学生无法猜测考官的喜好时,学生要考虑的不是如何迎合“他人”,而是如何在他人的视角与自我之间取得平衡?

每个人都有偷窥的欲望,在你的作品集中勾引考官探索中国文化的欲望,比迎合考官原本的喜好更能吸引考官的注意力……

2、并不是所有的“中国文化”都能勾起考官的窥探欲望。

我们必须承认,所有文化都优先考虑视觉,并且我们有天生的能力来发现与我们自身情况不符的差异。

但随着差异的发现,我们也开始否认差异。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多差异。 这些差异之间并不存在冲突。 比如,康石石之前向同学们提到过作品集里的“宗教”和“道德”问题。 这些差异都体现在收藏中。 它可以被“利用”。

也就是说,这些缝隙就是满足审查者窥探欲望的地方。

位于沉阳金融贸易开发区的方圆大厦

上面的方圆大厦融入了中国元素,但从设计角度看它是否具有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呢? 中国元素真的需要这种在建筑和空间上的具体表达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特征吗?

这种表达方式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他者”视角是背道而驰的。 不仅没有利用中西文化的差异来勾引观众的窥探欲望,还打破了对方视角的距离感。

福禄寿楼也是一个反例。

康石石现在跟学生讲的差异,一方面是指你和考官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上的差异,另一方面是认知差异后的视角问题。

前者意味着你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必须超出考官的认知范围。 例如,中国的剪纸文化在国外也有发现。 如果你想用剪纸文化作为你的作品集的概念,那么你不仅需要了解剪纸的起源,还需要了解剪纸不同派别、不同视觉风格以及中国南纸的区别-切割。 剪纸与北方剪纸的具体区别...

总之,你需要让考官看到你带来了什么“中国文化”。 那些他不知道的东西,才是最能满足他偷窥欲的地方。

再者,另一方面,视角的差异问题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视觉观察“他者”的问题和窥视欲望的产生问题。 下面,康石石就通过同学的案例,详细地和大家谈谈“他者”在工作中的运用。 重点关注如何用“他人”的视角来满足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

3. 西方人现在想看到什么?

张爱玲在《易衣》中回顾了清末民初服饰的变迁。 在她眼里,满清三百年的时间里,根本没有时尚可言。 女装无非是明朝的遗风。 衬衫很宽,而且针织得很好......

以上是张爱玲的“他者”视角。 她与其他文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她对中国没有“无条件”的热爱。 她只是以安全、适当的距离来看待中国。

然后去探索这份“爱”,产生一种陌生感、好奇感,以及别人窥探“我”的欲望。

康石狮东嘉汉益国际教育学院学生Y凭借平面设计作品获得金史密斯学院录取。

例如,上述康世师东的学生Y,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中国大字报和各种印刷品的研究,提取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符号。

然后我们对它们进行重新整理、重新设计,使它们不再局限于地域或民族,而是成为具有广泛象征性和社会品质的作品,融入“他人”视角的同时也兼顾“自我”的融入。

再比如,在下面这个关于中国丧葬仪式的项目中,康石石汉仪国际教育的学生乌巴以河南猴戏为原型,以十八层地狱为背景,提取了商人三个字。 、死者和死者家属,并制作了定格动画和一系列衍生作品。

乌巴是康石东汉艺国际教育学院的学生,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硕士学位。

这类针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项目的难点在于风格的把控,伍巴选择用黑色幽默来平衡这类项目的严肃性,平衡个人视角与他人视角。 ,自然而然地引导了“他人”的观看。

中国文化在作品集中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但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学生必须面对的客观问题。 除了我今天讲的“其他”角度之外,同学们也可以仔细思考一下。 我们来谈谈如何打破差异中蕴含的“自我”限制。

不要让考官在看你的作品集时嘀咕:“他们都穿着列宁装。 这实在让人难以忍受……”(1950年7月,当所有与会者都穿着蓝色或灰色的列宁服时,只有张爱玲还穿着旗袍和网状白色羊毛衫。)

如果您还有更多疑问,或者对艺术留学、作品集创作有疑问,欢迎私信联系康石石。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zhenfa/2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