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 莫克文兆强

理县剪纸历史悠久。 在理县藏羌地区,它的起源和传播与藏族、羌族人民的节日习俗密切相关。 每逢节日,藏族、羌族同胞都要在神龛、祭坛上贴剪纸。 藏族剪纸以吉祥八宝图案为主,羌族剪纸则主要用于服饰,以花卉植物为主,俗称“剪花”。 2014年,藏羌剪纸被列入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有“一是剪刀,二是剪,三是挑花绣花布鞋”的说法。 这里所说的“剪”是指羌族剪纸。 羌族剪纸的种类有图案、人物、动物等,从用途上可分为祭祀剪纸和日常剪纸。 祭祀剪纸主要用于祭祀石壁。 日常剪纸可分为婚礼剪纸、鞋纹剪纸、服装图案剪纸等。

在剪纸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保护中,理县始终注重生产性保护和活性传承,对羌绣等具有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合理开发和有序利用。尚未形成生产性保护的项目也通过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融合互动,不仅增加了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也让剪纸等非遗项目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整个社会,厚实了其在民间自然传承的土壤,使其得以良好发展。

韩龙康向人们介绍羌族剪纸作品

(韩龙康供图)

羌族剪纸作品

寻找来源:来自民间

羌族剪纸是过去羌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 有记载的古羌族剪纸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当时,古羌人就有砍伐兽皮、枯枝枯叶的习惯。 理县蒲西乡发现一座距今2000多年的古墓。 墓中发现了被切割的兽皮。 它们可能是羌族剪纸技艺最早的文化源泉。 此后,人们在浦西乡多次发现类似的文物,如花、云等鹿皮刻制的器物。 有学者认为,古代羌族人有自己的手工造纸技术,很早就接触了纸。 近代以来,随着与汉族地区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造纸和剪纸技艺的交流互鉴,使这一民间工艺更加先进。 成熟。

今年3月8日,在理县蒲溪乡举办的第八届古羌孔儒节上,秀溪村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中,身着民族服装的羌族男子手持一把剪刀,灵巧地对待客人。 他表演羌族剪纸技艺,熟练地用剪刀在折叠好的红纸上移动。 轻轻点击几下,剪纸展开,一幅造型精美的剪纸艺术呈现在众人面前,引来阵阵赞叹。 。

表演者是羌族剪纸传承人韩龙康。 他是甘宝乡小学的美术老师,长期致力于羌族剪纸的收藏和发掘。 他介绍,羌族剪纸起源于羌族民间生活。 过去,羌绣主要用于绣制图案,如衣裙、鞋、头带、腰带、飘带、吊带、袖子、裤、鞋、枕套、手帕、香包等,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日常用品。羌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同时也用于家居装饰、辟邪辟邪。

羌族服饰的精髓就在于其上的各种刺绣图案,美丽夺目。 它是羌族文化和民间艺术最直观的体现。 所有布料均带有刺绣,体现了羌族爱美的天性。 过去,羌绣基本是家庭传承。 精通刺绣已成为羌族妇女必备的生活技能。 他们从小就学习,“第一是学剪刀,第二是学裁缝,第三是学十字绣绣布鞋”。 在这样的环境下,羌族妇女既擅长刺绣又擅长剪纸。 专家。

羌族妇女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剪纸技艺世代相传。 他们喜欢打扮,喜欢在衣服上精心绣花,喜欢用剪纸装饰房间的门窗。 小剪纸不仅体现了羌族妇女的智慧,也体现了她们对世界的认识。 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羌族剪纸也是羌族传统祭山仪式中不可缺少的装饰。 每年农历四月初一,羌族人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挂上杉枝,室内的神坛上挂着剪纸花。 老韩说:“这种祭祀用的剪纸叫神社剪纸,只有羌族人会剪。我十多岁开始学剪纸时,就剪神社剪纸。” 这是在室内祭坛上悬挂剪纸花的习俗。 ,源自羌族“缪斯珠剪纸救百兽”的神话故事。 故事讲述了羌族村长木少金宝的女儿木洁珠为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剪纸动物放入森林。 她以假乱真,暗中拯救猛兽,让村里的羌族人民过上了安宁富裕的生活。 于是,子孙就登上了祭坛。 挂上剪纸花作为纪念。

技能:欣赏民俗风情

羌族剪纸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大自然,有花、鸟、兽、六畜、神怪等,其中又以花、云最为常见。 羌族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在险峻荒凉的土地上,花朵更能表达对美好宁静生活的期盼,而云则可以算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 学者认为,这些都与羌族的民族性格有关。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羌族有一种特定的审美倾向,那就是崇尚圆形和弧形。 圆形和弧线主要构成美观的形式。 出土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

羌族服饰的飘带线条、服装图案、花纹有很多曲线、弧线、圆形线条。 这些大小不同的线条密集而对比鲜明。 大线条刚劲有力,小线条委婉柔和,充满情趣。 而且,线条中有面,面中有线条。 画面充满节奏感和节奏感。 阳刚美和阴柔美是羌族审美范畴中两种对立的审美特征。 相应地,羌族剪纸的图案也不以写实为主,而多以抽象、夸张、变形的图案为主,采用剪、刻、撕、拼等手法相结合。 阴阳对比、变形夸张、造型巧妙、构图饱满是羌族剪纸图案的特点。 装饰性强,民族特色鲜明。

韩龙康出生于澧县浦西的一个羌族农民家庭。 他从小就热爱艺术。 1996年阿坝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毕业后,在该校担任美术教师。 从事美术工作的他,自然对羌纸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0年以来,他利用大量业余时间收集整理羌族民间剪纸作品,并经常与老人探讨羌族刺绣剪纸技法、图案设计以及图案内涵。

韩龙康说,有一次他看到邻居家的丫鬟正在绣的女鞋上有一束花枝。 他原本以为是羌绣中常见的梅花,丫鬟却说:“看上去像花,其实是土猪爪的图案。” “这是祖辈传承下来的技艺,说明羌族剪纸艺术的图案素材不仅有一定的生活基础,而且不受现实生活中具体物体的制约,是一种‘超现实’的表现手法。”

羌族剪纸中的许多图案上都有花朵,花蕊的顶部可以长出叶子。 这似乎不是一件简单随意的事情,但当他们描绘一朵花时,他们看到了花与花之间的关系。 一种关系,花与叶之间生命的关系,一朵花包含了一整片森林。 这种透视方法有些接近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 所谓“一花一世界”在这里就可以得到印证。

老韩讲的剪纸里,土猪的爪子进化成花,花进化成云。 花长在花里,花也能长在云里。 羌族女性没有学过现代艺术理论,但她们直观地表达了这些概念。 同时,羌族传统剪纸大多不画草图,而是用剪刀代替画笔。 其简单、简洁,需要精湛的刀功。 老韩说,羌族剪纸花云大多以弯形和圆形为主,但最后却会以突然的直刀结束。 这些技术是其他民族的剪纸所不具备的。

与刺绣相比,羌族剪纸在实用性和功能性方面要间接得多。 因此,它在艺术技法上比刺绣有更大的创作空间。 剪纸整体感强,图案虚实对比强烈,简洁大方,鲜艳夺目,具有很强的艺术品质。 它富有感染力,质朴,生动地反映了羌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发展:融入民生

羌族剪纸艺术随着羌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它曾经与羌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剪纸来源于生活,学习剪纸是羌族妇女的基本功和生活必需品。 刺绣是羌族妇女不可或缺的技能,也是衡量她们是否勤劳、聪明、心灵手巧的主要标准。 以前,男人相亲时,首先看女人会不会绣花。 如果她不会刺绣,就会被人瞧不起。

羌族妇女没有不会刺绣的,剪纸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创造刺绣图案。 学刺绣就必须学剪纸,所以几乎都会剪纸。 羌族妇女往往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下,从小就勤学苦练刺绣。 母亲们在女儿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教她们学习刺绣。 到了女儿们出嫁的时候,大多都是飞针、穿线、绣龙凤的能手。 。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羌族剪纸最初的服务对象是服装生产,以及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剪纸在刺绣中的作用日益淡化。

老韩向我们介绍,剪纸技艺精湛的羌族妇女大多是60岁以上的羌族妇女。 他们虽然没有受过教育,但从小就开始学习。 高手有很多,基本上都会用剪刀剪,但是技能比较全面的就那么几个,有的会剪鞋样,有的会做刺绣。 一个村子里能掌握全套羌剪纸技艺的人只有一两个人。

今天的儒教节,我们见到了县里的老洪。 谈起理县的剪纸,她告诉我们,由于时代的进步,机器代替了手工,剪纸艺术在民间形成了明显的鸿沟。 正如韩龙康所说,在一些偏远的村庄里,40岁到50岁之间的羌族妇女中仍有一些会剪纸,但30岁以下的羌族妇女已经很少了。 这或许也是传统工艺面临的普遍情况。 随着社会的变迁,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越来越少,民间技艺的“自然传承”也越来越淡化。 保护性传承需要政府和文化相关部门的介入。 这也是传统工艺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意义。

近年来,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意识日益加强。 理县藏羌剪纸列入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首批县级传承人共有15人。 韩龙康就是其中之一。 同时,政府正在进一步加大对这些民间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力度,希望更多的民间大师获得传承人的身份。

全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让曾经消失在人们视线中的剪纸艺术重获新生。 2016年10月,阿坝州政府、农工办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抢救行动,编撰出版了《羌族剪纸》一书,成为全国第一本有关羌族剪纸的书籍; 2017年1月,拍摄阿坝州口述历史纪录片《空心岁月》,为弘扬剪纸艺术做了大量工作。

谈到剪纸的发展,大家都意识到,仅对羌剪纸进行保护和传承是不够的。 生产性保护和活性传承尤为重要。 有必要探索羌族剪纸的“生产性保护”,比如羌族剪纸的图案特征相对抽象,具有相对高级的元素。 如果现代设计师能够将它们融入到产品图案和服装图案中,产品的附加值就会​​增加。 正是鉴于此,理县始终注重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传承,合理开发和有序利用羌绣等具有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对于尚未形成生产性保护的项目,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互动,不仅增加了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也让剪纸等非遗项目受到人们的关注,增加了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互动。人的数量。 艺术家的经济收入,厚实了他们在民间自然传承的土壤。

多年来,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已引入学校,取得了良好效果。 韩龙康从2012年开始在学校开设羌族剪纸课程,学生们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热爱,初步掌握了羌族剪纸技艺。 “山区的孩子对身边的剪纸、羌绣等手工艺品感兴趣。 对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我相信孩子们能够传承下去。”

(除签名外,本版图片均由中共理县委宣传部提供)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cixiutu/1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