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中国是丝绸大国,丝织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我国最早发明养蚕、缫丝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左右。 浙江吴兴潜山杨良渚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丝绸碎片,距今约5000年; 河南荥阳清台村仰韶文化遗址中的碳化丝麻织物,距今约5600年,是已知最早的丝织物。

1.锦缎

关于商代的丝织工艺,实物发现不多,但在甲骨文中却发现了“桑”、“蚕”、“丝”、“麻”等字样。 河南安阳五关村商代墓葬出土的青铜戈上发现有丝绸痕迹。 商代的丝织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丝织品更加多样化,工艺更加成熟。 各种图案复杂、美丽、色彩丰富的纺织品和刺绣品大量生产。 目前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的纺织文物非常丰富。 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了一批战国丝绸织物,几乎囊括了所有丝绸品种,织造方法和色彩丰富,多用棕色、红色、黄色等。 三色编织的“凤鸟纹几何锦”,深红、深黄、棕色编织的“舞动人兽纹锦”,朱红、浅棕色编织的“凤鸟钻石锦”等。图案复杂,工艺精湛。

战国龙凤纹锦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藏

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楚一号墓出土。 腰带是用来制作长袍领子的布料。 此腰带有龙凤图案,纬线有花纹,底纹为平纹。 图案分上下两段,各以龙凤为主题。 整体图案对称、美观、疏密。 合适的。

汉锦是汉代面料的最佳代表。 它是一种色彩鲜艳、有各种凸纹图案的织物,称为“京锦”。 一般由2-4种颜色的彩线交织而成,各种图案各异。 琳琅满目的商品琳琅满目。 新疆楼兰、民丰等地出土的有“长乐明光锦”、“登高看天下锦”、“五星出东惠华锦”、“万事如意锦”、“大邑后裔锦”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大量色彩缤纷的锦缎,代表了汉代织造技术的最高水平。

延年益寿,保存子孙,锦溪汉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新疆民丰县尼雅出土。 地面图案由变幻的云纹和优美的山茱萸纹组成。 其中排列虎、龙、麒麟、辟邪等动物,编织“延年益寿、子孙后代”的吉祥文字,表达人们祈求长寿、保佑子孙的愿望。 概念。 用文字作为丝绸上的装饰图案是汉锦的一个显着特点。 颜色以深红色为底色,以蓝、白、黄、绿为图案色。 它们与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或五个方位的西、北、东、南有关。 、中、对应,应该与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有关。

东方出五颗星 造福中国 金东瀚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95年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锦缎整体图案以弓形云纹为骨架。 右起依次为孔雀、仙鹤、麒麟、老虎等珍禽瑞兽。 图案之间编织着隶书“五星出东方,造福华夏”。 “单词。

汉代锦缎的图案有①云纹,以线条的起伏、卷曲来表现。 它经常被用作模式组织的骨架。 其空间内布置了各种动物图案、鸟类图案,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 ②动物图案包括各种飞禽走兽、妖怪等。 动物身上常有翅膀,有吉祥鸟兽之意。 ③花卉图案,主要是山茱萸图案,广泛用于汉锦和刺绣。 山茱萸是一种草本植物,可入药,线条流畅,形态优美。 ④正文。

三国时期,以四川产的蜀锦最为著名。 马骏是魏国杰出的纺织能手,能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 六朝丝织品种繁多,图案复杂,色彩丰富。 锦纹图案有树纹、狮子纹、金银花纹、鸟纹等,以飞禽走兽纹为主,改变了汉代云纹凹凸不平、不规则的纹样,形成了规则的波状骨架。

北朝夔龙纹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 主题图案为云纹,改变了汉代云纹的不规则变化,形成规则的波浪形骨架,横向贯穿,上下重复循环。 夔龙图案排列在中间,以深蓝色为底色,图案以红、黄、绿、白装饰,形成竖向彩条画面,整体既统一又富于变化。

隋朝历史较短,但丝织品的生产遍及全国,四川蜀锦是著名品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开放的时代。 唐代文化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积极吸收海外先进文化并不断更新和发展。 织锦继承了传统织锦的基础,吸收了波斯纬线,显示出其独特性。 花卉纬锦织法和波斯萨珊对联珠纹图案,使此时的丝织艺术实现了飞跃,走向辉煌。 中国丝织史上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 花色品种极为丰富,其中以锦最为著名,称为唐锦。 又称“纬锦”,用纬线造花,采用纬线之间夹两层或三层经线的编织方法,织出复杂的图案和绚丽的色彩效果。 唐锦图案主要是花卉、鸟、植物图案。 金银花图案、葡萄图案等西方图案也很受欢迎。 图案组织有连珠纹、群纹、对称纹、散落纹等。新疆阿斯塔纳古墓中出土了大量唐代锦,有“珍珠二狮纹锦”、“锦珍珠鹿纹锦”、“珍珠鸭纹锦”、“花鸟纹锦”等。 唐锦的色彩非常丰富,有20多种。 唐代著名丝织专家窦士伦设计了十余种图案,以鸡、羊、凤、林为主题,形成对称图案,又称鸡羊斗。 由于他被授予“陵阳公”的称号,所以他设计的这种图案被称为“陵阳公图案”。

花鸟纹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 图案以盛开的牡丹为主要装饰,形成花卉图案,中间有祥云,飞翔的带鸟穿插在花丛之中,营造出鸟语花香的欢快氛围。 鲜红的锦地绚丽夺目。

宋代,中国的丝织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管理机构庞大,分工细致,品种齐全。 风格端庄典雅,颜色多用绿色、棕色、黑色等。 其特点是淡雅柔和,追求宁静,风格简洁凝练,1953年新疆阿拉尔出土的“灵鹫球纹锦袍”是宋锦的代表作。 在古波斯,秃鹰被认为是灵魂的守护神,生命树象征着不朽的生命。 一种古老的植物崇拜。 对联图案原本代表太阳,即对太阳神的崇拜,纹饰极具异域风情。

北宋秃鹫球纹金袍

故宫博物院藏

1953年出土于新疆阿拉尔,米色背景上,两只灵鹫昂首展翅而立,中间是生命树。 独特的构思,华丽典雅的装饰,神秘的宗教氛围,浓郁的异国风情。

元明清时期是织锦发展的繁荣时期。 元锦的主要品种是金锦,又称“纳什什”。 元朝创建者忽必烈于1280年在建康设立了官方的“东西织锦”。聘请西域(新疆)回族大师,专门编织金锦。 金锦采用捻金和片金两种加​​工方法编织而成。 所织锦缎光彩夺目,坚韧耐用。

明代是我国丝织史上继汉、唐、宋之后的第四个鼎盛时期。 该国分为四个主要产区。 一是江浙一带,是全国的生产中心,产量大,质地细腻。 另一个是四川,仍然以川锦为主。 第三名是山西,以“鲁丝”最为著名,第四名是福建、广州,福建的“盖鸡”两面都有图案,以质地轻薄光滑而闻名。 明代的织锦以华丽、典雅、庄重、色彩绚丽如云而著称。 图案丰富多彩,有花、草、鸟、蝶、云、龙、风鹤、吉祥图案等,还有几何图案。 在图案组织上,有束花、扭枝、折枝等形式,色彩鲜艳,又称“云锦”。

牡丹纹锦

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作品是南京产的锦缎。 它是一种色彩鲜艳的丝绸织物,突出了盛开的花朵,叶子也比较小。 在大红色的锦缎底座上,用深蓝色、浅灰色、浅黄色、浅粉色、黄色等多种彩线编织而成,图案组织严密,色彩极其丰富艳丽,主题图案十分突出,代表了明锦的艺术特色。

清代锦也得到发展。 苏州、杭州、江宁是三大织造中心。 此外,广州、四川等地的丝织技术也十分发达。 清代宫廷使用的锦基本上是南京云锦和苏州宋锦。 主要是南京云锦华贵华丽,苏州宋锦古朴典雅。 雍正时期的锦缎图案写实生动,风格清新淡雅。 乾隆时期的锦缎虽然华丽,但往往比较笨重、堆积。 乾隆以后,中国丝织业日趋衰落。

八大号金庆

北京美术馆藏

明代锦的图案丰富多彩,其中几何图案就包括一种八分晕锦,而清代的锦图案大体与明代相同。 这种八点晕锦图案与建筑中的藻井图案一脉相承。 锦底厚实,图案十分规则、繁复,色彩艳丽。

2. 刺绣

刺绣是用彩线用针在布上绣出图案的手工艺。 我国的刺绣工艺历史悠久,起源于洪荒舜帝时代。 到西周时期,陕西梁宝鸡出土的陶片上已有用辫绣针法制作的刺绣痕迹。 战国时期继续使用辫绣针法。 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墓出土“龙凤虎纹绣”、“凤鸟纹绣”、“龙飞凤纹绣”。 这一时期杰出的刺绣作品。

战国龙凤虎纹绣衣

湖北省博物馆藏

1982年湖北省江陵马山砖厂一号墓出土。

采用锁绣针法在洛地上绣出战国时期优秀的刺绣作品。 曲龙飞凤自然穿插,线条流畅。 彩虎昂首翘尾,张大嘴巴,似在与巨龙搏斗。 老虎身上的红黑条纹成为画面的重要点缀。

汉晋时期,刺绣技术有了显着发展,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现了绒绣,这是中国刺绣史上的一大进步。 此外,还出土了《长寿绣》、《新齐绣》、《承云绣》等作品。

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刺绣技术得到很大发展。 北魏时期,在敦煌第125、126窟之间发现了一尊“绣佛像”残片。 装饰效果。 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大红蹲金绣半臂”。 是唐代的瑰宝。

西汉长寿绣

湖南省博物馆藏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图案有云纹、山茱萸纹。 山茱萸纹在汉代十分流行,广泛用于丝织和刺绣。

到了宋代,刺绣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刺绣针法多种多样。 它以名家花鸟画为蓝本,代表作有《秋葵蝴蝶图》、《瑶台鹤渡图》等。

明清时期,民间刺绣进一步发展,先后产生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被誉为“四大名绣”。 此外,还有顾绣、京绣、鲁绣、汴绣、苗绣等,各具特色和风格。

①苏绣:指以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 刺绣做工细致,不露针线。 有40多针。 图案优美,针法灵活,绣工细致,色彩淡雅,作品立体感十足。 ②粤绣:又称“广州绣”,指广东地区的刺绣产品。 盛行于清代。 很多产品都是实用产品,如服装、挂屏、荷包扇面、绣画等。其中,绒绣很有名,其题材多为“孔雀开屏”、“三阳”等流行题材。开泰》、《杏林春燕》。 ③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的总称。 作品强调色彩的阴阳色调,图案淡雅。 颜色比苏绣深,但不如粤绣鲜艳。 作品多为屏插、挂屏中心,图案以竹、山石、花鸟为多。 ④蜀绣; 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 是在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收明代顾绣艺术的长处而发展起来的著名刺绣产品。 多绣在被套、枕套、衣服上。 、鞋面等生活用品,装饰题材广泛,厚重工整,色彩鲜艳。

苏绣石青缎绣玉色仙鹤日出图案方形拼布

故宫博物院藏

此法色彩丰富,图案灵活多变,充满动感。 是乾隆时期苏绣的代表作。

广绣三羊开泰图片清晰

故宫博物院藏

刺绣左上角为一轮红日,祥云环绕,下部为三只造型各异的羊。 白羊回头望着太阳,黄羊也抬头仰望太阳,昂首挺胸,黑羊在奔跑。 一泰三羊,意为“三只羊”。 “羊开泰”寓意冬去春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吉祥之兆。

湘绣白锦绣七彩芙蓉白鹭屏风心清

故宫博物院藏

此屏构图巧妙,色彩浓郁厚重,绣工细致,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具有湘绣的特色和风格。

3.缂丝

缂丝是一种织造方法非常特殊的织物,“开经断纬”。 制作方法是先挂经线,然后根据图案用小梭子织出不同颜色的纬线。 色彩交汇处的空旷空间似乎是经过雕刻的。 两面的痕迹和图案是相同的。

缂丝发展于周、汉、唐时期,成熟于宋代。 缂丝流行于宋代,多用于装框字画和生活用品。 代表作品有《缂丝紫鸾鹊书》等。 南宋是缂丝的黄金时代。 产品已从装饰性生活用品发展为纯粹欣赏性的独立艺术品种。 出现了以名人字画为题材的观赏作品。 著名缂丝大师有朱克柔、沉子凡、吴旭等,他们用手工精心编织画面,技艺精湛。 代表作有《梅花冷鹊》、《青山水卷》等。

北宋缂丝紫鸾鹊谱

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挂毯作品的技艺非常高。 图案由紫色素地上横排五行花鸟组成。 形态各异的六鸾喜鹊展开翅膀,在花丛中飞翔。 花卉以牡丹、荷花为主,衬以碎莲。 、海棠等图案,整幅作品图案温馨,图案生动。

元代缂丝作品流传至今的并不多。 代表作是故宫收藏的《缂丝东方朔盗桃图》,基本继承了宋代的技术。

明清时期,缂丝工艺十分盛行。 不仅民间缂丝发展迅速,而且苏州还设立了织造局,专门为宫廷织造服饰。 数量多、品种多,仅故宫就有万余件。 。 清代乾隆时期,工艺极其精巧牢固,所用丝丝均匀、紧密、整齐。 为了追求原画的笔触,作品局部用彩笔作画,有时还进行刺绣修补挂毯。 这是明清时期的标准。 创造力。

清代花鸟挂毯佛手

故宫博物院藏

该作品以太湖石、山茶花、竹子、梅花、慢带鸟、高大的佛手树为题材。 采用挂毯与绘画相结合的技法,使画面具有阴阳色彩的变化、远近的层次感,形象逼真、生动。

缂丝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由于缂丝的编织技术极高,劳动密集,因此享有“寸土寸金”的美誉。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cixiutu/2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