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中新网烟台3月20日电 标题:百年非遗烟台绒绣:“针尖油画”从画框走进生活

作者 王娇妮 杨福宁

配色、分线、捻线、缝针,全部由烟台刺绣技师王兴珠的手指完成。 针尖上的毛线就像浓郁的颜料,点点、晕染在绣布上。 经过数万针的缝制,一只毛茸茸的大熊猫栩栩如生。

3月19日,山东烟台,绒绣技师王兴珠正在绣制绒绣作品。曲正阳 摄

“这幅大熊猫作品调色了数千次,历时5个月才完成。” 王星柱将棕黄色的羊毛分成四股,搭配灰绿色的羊毛,扭出需要的颜色,让网红大熊猫“飞云”的脸影自然过渡,嘴角的笑容也变得自然起来。更加立体。

王兴柱说,大熊猫的身体以黑白两色为主,但在刺绣过程中大量使用相似、互补的颜色来表达图案的明与暗、冷与暖的效果。 这样的绒绣作品有一种写实、写实的感觉。 。

绒绣技艺起源于欧洲,19世纪末传入上海、烟台等地。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烟台绒绣将丰富的中国传统刺绣针法与欧洲风格融为一体,创造出“针法变化、色彩绚丽”的新面貌,赢得了“针点油画”的美誉。

3月19日,烟台华艺绒绣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岩介绍绒绣作品《瓶中花》。曲正阳 摄

在烟台绒绣传统基地的工艺美术陈列馆里,精美的画框上镶嵌着静物、人物、风景等题材的绒绣作品。 丝绒刺绣作品《瓶中花》远看如油画,近看又如羊毛交织的光影艺术。 每朵小花都有独特的美丽。

“花蕊的播种采用了种子缝合的方法,花瓶的制作采用了砖砌缝合的方法,为了使背景更加柔和,采用了剥离缝合的方法。整个作品有几十种缝合方法。” 烟台华艺绒绣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岩介绍,烟台绒绣丰富细腻的针法脱胎于当地传统的麻绣,并经过一代又一代刺绣大师的创新而不断变化。 针脚的名字很栩栩如生。

图为烟台绒绣作品《吉祥三宝》。曲正阳 摄

“吉祥三宝”是展厅的“镇馆之宝”。 它是由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唐淑娟80多岁创作的。 作品中的金丝猴采用了她独创的刷毛、植毛等针法进行刺绣,一丝不苟,连一丝毛发的痕迹都可见。

一百多年来,烟台绒绣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20世纪初,烟台及周边地区从事绒绣行业的人数超过20万人,呈现出“满街挂锦、家家织绣”的景象。 20世纪80年代,烟台绒绣迎来鼎盛时期,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烟台绒绣色彩庄重、形象生动、表现力强,常被用作室内壁画。 《东海日出》等代表作品也装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等重要场所。

3月19日,山东烟台,绒绣技师正在赶订单。曲正阳 摄

烟台华艺绒绣公司的前身是烟台绒绣厂。 在公司的刺绣车间里,一面铺满了各种颜色羊毛的墙壁就像一个巨大的调色板,为绒绣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颜料”。 这里的绣工平均年龄超过50岁。 他们在创造传统绒绣的同时,大胆尝试,让绒绣不仅是一件装在框里的高端艺术品,更是一种逐渐走进人们生活的工艺品。

图为烟台绒绣衍生品。杨福宁 摄

石岩认为,努力寻找回归生活、回归日常消费的途径,是烟台羊绒刺绣发展的关键。 为此,他们开发了文创产品、衍生品、抱枕、手提袋、拖鞋、留言夹、装饰挂件、挂毯等带有丝绒刺绣元素的产品,一不小心踩到了年轻消费者的节拍,开创了新的市场前景。

近年来,随着烟台刺绣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当地建立了城市刺绣体验中心和绒绣学习基地,推广绒绣作为城市礼品,在中小学开放绒绣。中学。 刺绣界进一步保护和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同胞刺绣需要与现代人的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更潮流的产品。” 从事烟台绒绣行业30多年的宋洪涛,近年来培养了许多年轻人,致力于绒绣画面从具象的转变。 抽象创新。

如今,烟台绒绣企业还开发设计了绒绣“DIY针线套件”,提供完整的图纸和绒绣材料。 年轻人只需掌握基本的方点针法即可轻松上手,沉浸在绒绣的趣味创作中。 (超过)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shipin/2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