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苏绣是一种刺绣工艺,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苏州吴县,后来流传到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 因其独特的吴地风格和精湛的刺绣艺术,位居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川绣、粤绣)之首。 被誉为“中国古今第一绣”。 文人称赞山水能辨远近之趣; 亭台可以表现身体的深浅; 人物看着有一种生动的感觉; 花鸟可以表达一种亲密的感觉。 它是一件把万里缩小为尺度,把万千趣事绣在指下,以少胜多,以虚代实,绣针虽小,丝线却传达情感的艺术品。

苏绣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影响广泛而持久,至今依然蓬勃发展。 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文化部确定刺绣大师李阿英、谷文霞为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并列入第一批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苏绣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关注,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收藏、欣赏,而与其他制造业、手工业乃至服装业最大的区别,就是因为它的文化特质。 苏绣不仅是一件物品、一种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1、悠久的发展历史造就了独特的刺绣文化

苏绣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古老的文化发展史。 它有着悠久而不间断的历史。 1956年至1958年,太湖之滨千山阳东岸白衣木村出土了距今4700多年的丝片和丝麻织物残片。 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丝麻织物。 亚麻织物被专家认为是苏绣最早的实物证据。 据汉代刘向《说元》记载,距今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以苏州为中心的吴地就已有“绣衣豹皮之人”。 《三国·吴志·姜钦传》还记载,三国时期,“吴人妻妾的衣服,皆有精美的刺绣”。 可见,早在1700多年前,苏绣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已十分可观。 当时,吴王孙权命宰相赵达的妹妹绣制军事地图《万国图》,这表明刺绣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扩大。 此后,苏绣一路发展。 据明代张应文所著的《清代秘藏》一书记载:“宋代的刺绣,针线细,只用一两根线,用针细如发丝,色彩精美,光彩夺目,山水远近有意境,楼阁幽深,人物情感生动,花鸟翩翩,叽叽喳喳,最好的更好比绘画。” 可见,到宋代,苏绣已达到做工精细的水平。 ,形象逼真,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元朝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 结果是“元人用的线稍粗,针落不密,眉毛时时用墨画,已不如宋人细了!” 苏绣的出现,标志着苏绣在原料、针法、绣工等方面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了图案优美、色彩淡雅、针法活泼多变、绣工精细的独特风格。刺绣作品享誉全国。 清代是苏绣发展的新高峰。 苏州地区涌现了一大批家庭作坊,从事刺绣生产和销售。 随着规模不断壮大,各类绣花店应运而生,出现了专业绣花店、绣花巷,如“枪绣店”、“绣线巷”、“绣花巷”等。制作技艺上,标志着苏绣高超艺术技艺的双面绣开始出现。 同时涌现出一大批苏绣名家,包括蔡群秀、沉英、沉力、朱心白、徐志勤、钱慧、林纾、赵慧君、沉关关、杨赫、金彩兰、蒋某珍等。 、潘志玉、张元志、郭同贤等。清末民初苏绣艺人沉寿在传统基础上吸收西画技法,首创“仿真绣” ,对苏绣技艺的提高、发展、推广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刺绣业萧条。 但解放后,社会环境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苏州刺绣业的发展。 原吴县(今吴中区)的镇湖、仓鼠、光复、同安、东珠、木渎、胥口等乡镇、村庄,几乎形成了“家家有绣工、户户有绣工”的壮观景象。绣花师”。 如今,刺绣产业和刺绣艺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苏绣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精神文化史,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精神和吴地精神。 它诞生于创造性、创新性的民族精神最初形成的时期,在社会经济进步的过程中发展起来,在民族危机时期受到限制,发展停滞倒退的时期,如元朝、民国。 当然,任何事物的成长都是螺旋式发展的,但总的来说,苏绣几千年的兴盛,其强大生命力的背后一定有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民族精神的浸染。 其次,由于苏绣在吴棣核心区域生长、成熟,刺绣文化直接与吴棣艺术精神融为一体,与苏州园林及其他吴棣工艺形成了独特而精湛的文化。 三是发展进程体现工业化特征。 苏绣作为一种高端工艺品,最初是为了实用而设计的,比如宫廷服饰、服饰等。 但由于生产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工业化规模较小,一般只在皇宫或社会上流社会进行。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苏绣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仅苏州镇湖镇就有绣工8000多人,行业服务人员3000多人,总人数达1万多人,极大地促进了刺绣产业的发展。

2、苏绣作品追求文化内涵

千百年来,苏绣文化的内涵已经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精、雅、洁”和八字功。 苏绣在创作中历来注重艺术追求,苏绣艺术中形成的“精、雅”也体现了吴地与其他地区人文精神的差异。 明代文渊阁学士、苏州人王浩主编的《姑苏志》说:“其精致、典雅、洁净,谓之苏绣。” 苏绣作品色调和谐,色彩淡雅,明亮干净,引人注目。 它的针线非常精细,一根丝线常常要分成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甚至六十四; 其线色可达千余种,每种颜色从浅到深有十多种颜色,一件作品所用颜色往往多达一两百种。 一件小件苏绣往往需要绣工三个月以上的时间,一件中件苏绣则需要一年以上,一件大件苏绣则需要两三年以上,需要很多人的配合才能完成。 苏绣八字技法的特点就是在这种“精、雅”中形成的。 即“平(绣面平整)、齐(针迹工整)、细(绣线细)、密(线排列紧密)、和(色彩和谐)、滑(绣线整齐)”。丝缕顺滑(丝纹圆润)、光亮(颜色鲜艳有光泽)、均匀(皮纹均匀、纹路细密均匀、疏密一致)”。 与蜀绣相结合,蜀绣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构图稀疏,风格丰润圆润,色彩明快; 粤绣,金碧辉煌、气势磅礴,适合渲染热烈喜庆的气氛; 而与湘绣,在绒线(无绒线)刺绣的大胆细腻以及图案的装饰性上有很大的区别。

二是追求刺绣内容的文化内涵。 在苏绣的发展过程中,它本身不断积累表意内容,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例如,刺绣的使用一直与地位的区别联系在一起。 仅这一层衣服,皇帝可以用黄色,绣龙凤图案,但其他人则不能。 又如,苏州人民由于太湖流域优美的自然条件和唐宋以来高度发达的经济,养成了儒雅、宁静、淡泊等思想习惯。 时至今日,这座城市的精神仍被书写为“崇尚文学、崇尚和谐、和谐”。 “创新而深远”,这种文化追求影响了刺绣,成为刺绣的重要文化内涵,并与整个吴文化一起影响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 明末王世行说:“姑苏人精明好古,善用进退之权,苏人若自以为雅,则八方雅”。 ;如果他们粗俗,他们就会粗俗。” (《广》)智衣》)

三是追求提高艺术水平与走进大众生活的结合。 千百年来,苏绣产品既强调文化色彩作为单一内涵的物品,又强调文化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因此,苏绣产品历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性的,实用性绣品多为日常使用,包括生活用品(如圆扇、折扇包、钱包、香包、镜盒、眼镜袋、名片等)。箱包、腰包、小挂件等)、服装鞋帽类(如披肩、旗袍、裙子、背心、儿童围兜、虎头鞋帽等)、室内用品(如被套) 、枕套、桌围、椅套、椅垫、门帘、桌布、沙发垫等(电器防尘罩等),以及特定用品(如官方服装贴片、汽车装饰品、剧院服装) 、护罩等)。 传统日用品图案具有结构中心突出、造型夸张、装饰特色等特点。 二是艺术品,主要用于装饰、摆设或欣赏。 有摆件、挂件(图画、立轴、镜片、中殿、对联等)、立品(单屏、屏风等)和画册等。题材广泛,有山水、人物等。 、花鸟、走兽、静物、书法、装饰图案等,都能表现得惟妙惟肖。 装饰品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小猫》和《金鱼》。 为了将小猫蓬松的皮毛和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绣工不仅需要数千针线,而且必须十分注重色彩的运用。 光是一只小小的猫眼,就必须根据瞳孔受光部位的不同,用二十多根彩线来表现,这样猫眼绣才能“活”起来。 1986年,在保加利亚举办的第六届普罗夫迪夫国际春季博览会上,苏州刺绣厂的双面绣《长毛猫》荣获金奖。 另一个例子是绣金鱼。 为了表现金鱼尾巴的透明质感,绣师往往要把一根头发丝粗的丝线“劈”成四十八分之一来绣。 绣出来的金鱼非常漂亮,看起来就像是在水里一样。 游泳,其栩栩如生的外观给人极致的美的享受。 1984年,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双面绣《金鱼》在波兰第56届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时至今日,苏绣仍然是苏州最重要的手工艺术。 其精美与文化的结合,使其成为国礼和展览。 据统计,仅近年来,已在92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已79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家元首,受到广泛欢迎。

三、刺绣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传统”? 早在1956年,著名人类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就指出,在更加成熟和复杂的文明中,会存在两个层次的文化传统。 一是所谓的“伟大传统”。 “大传统”(Great Tradition),一个叫“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大传统”是指社会上层、社会精英或主流文化传统;“小传统”是指存在于大众之中的文化传统。 “大传统”主要依靠对民族、民族经典的记忆,特别是文化经典构建的记忆,大多因想象而存在和延续。 (1)以此来审视苏绣,发现苏绣不仅存在于社会精英和主流文化群体之中,依靠的是苏绣的“记忆”文化经典要活在精神里,还要广泛存在于民间,不依赖文字和图像,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和民俗传承,延续在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大量事实证明,那些夜以继日工作的绣娘,都是来自下层阶级的、埋头苦干或者不得不埋头苦干、毫无怨言的女性。 不过,三国时期,东吴宰相赵达的妹妹,不应该算是下层女子。 她奉命绣出我国第一幅刺绣。 张氏所绣的山水、地形、兵阵图,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真绝”。 这就是苏绣“大传统”与“小传统”并存的魅力。 每当有一种属于“大传统”的刺绣文化符合发展条件时,主流社会必然会因其地位的影响而带动整个苏绣“小传统”产业乃至苏绣艺术的发展和身份。

黑格尔说:“当遇到一件艺术品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我们研究它的意义或内容。前一个因素——即外部因素——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之所以有价值,不是因为它直接呈现的东西;我们假设它里面有一个内在的东西,就是一种意义,一种融入到外在形状中的意义。外在形状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某人。一种内涵。” 对于苏绣来说,其大量作品早已超越了自身的实用价值,具有了属于艺术的文化内涵。 即使现在,我们也可以随时走进苏绣博物馆或苏绣研究所参观。 几乎每一件苏绣作品都会让观赏者感受到艺术的震撼,让观赏者从物质技术层面的巧夺天工的感叹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欣赏和享受。 与小桥、流水、园林、昆曲一起,构筑了古典的诗意江南。

笔记:

(1)参见[美国]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农民社会与文化》,农民社会与文化,1956年,ChicagoUniv.press)

(2)【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页。

*本文为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和江苏省文化研究项目“吴文化产品产业化研究”(项目编号07YB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职业大学、扬州大学文学院)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zhenfa/1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