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纱窗后,深夜绣花,紫荆花下黄莺啼。

欲知春无限伤,只能止针不语。

农业的发展带动了丝织业的发展。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事桑、麻、丝织造作业,促进了刺绣的发展。 此外,社会阶级的划分,如阶级制度、祭祀仪式的建立等,都对刺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促进了刺绣技艺的提高。 贵族与官僚、官僚与商人,试图通过精美的绣花服饰来彰显自己的差异与尊严。

刺绣古称绣,古称“黹”或“黹”。 由于刺绣多由妇女完成,因此是“女绣”的重要组成部分。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艺之一。 中国的手工刺绣技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据《尚书》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服要画绣”。 到了周代,已有“修、符同位”的记载。 湖北、湖南出土的战国、汉代刺绣质量非常高。

汉末,随着佛教文化的兴起,刺绣除了表达吉祥寓意的民俗风情外,更加注重佛教造像和人物形象,赋予刺绣深刻的文化精神表达。

三国时期,孙权的妻子赵佶在丝绸上绣出了五山、五城、五阵、五江、五海的图案,被誉为“一锦绣天下”。 赵夫人也被称为“画绣”的鼻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大师绣像

唐代刺绣成为妇女的必修课。 刺绣成了评价一个女人的必备条件。 “各小姐”把刺绣当作唯一的娱乐、修身、精神创造的活动,于是形成了“闺绣”。

《旧唐书·后妃传》云:“贵妃院内,约有织工、刺绣工七百人。” 同昌公主出嫁时,有一床绣花被,上面绣着三千只鸳鸯,上面绣着奇花异草。 不仅有专门为皇室供奉的官方刺绣工,民间刺绣也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出现了晕染的书画风格。

张旋《倦绣图》展现唐代宫女刺绣的场景

据苏鄂《度阳杂变》记载,唐代,由于崇拜、尊崇佛教的宗教意识兴起,出现了佛经刺绣,并创造了书法刺绣技艺。 唐代的刺绣针法有几十种。 其中,有以金线、银线缠绕在图案轮廓上的刺绣方法,称为金银绣。

从北魏开始,出现了专门为佛教而绣制的佛像。 其中,敦煌藏经洞出土了大量绣佛像。 大多采用锁绣针法,用头发绣佛像,以表达诚意。 这种绣法称为“发绣”。

在宋代,手工刺绣因宋代的书画一直受到中国文人的推崇。 将工整严谨的画风运用到刺绣手稿中,创作出纯粹审美的刺绣画和刺绣方法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老子骑牛绣像

唐宋以后,刺绣风格因深受文人喜爱而趋于多元化。 吸收佛教文化和文人的修养,刺绣从宫廷到民间开始形成流派,如苏绣、蜀绣、湘绣、蜀绣、京绣、鲁绣……

苏绣传承人姚惠芬刺绣《佛影》局部

刺绣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烫纱、洒花穿线、摘花等

绣花针法有直针、套管针、扎针、长短针、子针、平金、沙子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苏绣|

纯手工制作的苏绣是一件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艺术品。 美丽的女子,缓缓地扭动着手臂,烟雨江南、小桥流水、百姓家园、山水壮丽的景色,都在薄纱和丝绸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传承人姚惠芬

过去,苏州是家家养蚕、户户绣花的地方。 自宋代起繁花似锦,清代更是绚丽多彩。 如今,绣坊多位于河边,青石绿柳,花窗栏杆。 女子坐在床前,以针作画,安静而优雅。 一枝一叶、一帆一舟,都在她手中挥之不去。

苏绣是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中心的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 苏州位于长江以南,毗邻太湖。 这里盛产丝绸,有妇女擅长刺绣的传统习惯。

双面绣(猫)是苏绣的代表作品之一。 艺术家将一根头发丝粗的绣线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十二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的细线进行刺绣,隐藏了十万多根线头。 无影无踪。 无论从正面还是背面看,都能看到小猫调皮活泼的神态。 绣猫最难的就是一双猫眼。 艺术家们必须使用20多种丝线才能使猫的眼睛明亮而栩栩如生。

苏绣多采用套针缝合,绣线钉住,不露针迹。 使用三到四种相同颜色或相邻颜色的不同线相互搭配,创造出无缝的色彩效果。 同时,在表现物体时,最好留下“水路”,即在物体的深浅变化中,留一条空线,使之层次分明,轮廓工整。 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常用八个字来概括:“平、匀、细、密、匀、顺、和、轻”。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道:“原来,绣这条项链的人也是姑苏女子,名叫慧娘。因为她也出身书香太监家庭,所以擅长书画。但她偶尔也绣一两件,这些针线可不是市面卖的,这屏风上绣的花都是唐宋元明名家临摹的花枝。 ,图案和色彩都很淡雅,并不是一味的工艺丰富,可比性;在花的两侧,都有古人写下的关于此花的古文,或者不同的诗词歌赋,都是绣有黑绒草字,笔迹的勾、转、粗细、连贯,都与草书一样……”苏绣有一种活泼的韵味,绣工名叫慧娘,是姑苏女子。 这也说明苏州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

唐代时,苏绣达到鼎盛。 美女们身穿金银线编织的色彩缤纷的衣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衬托出唐朝宫殿的奢华辉煌。 诗人李白对苏绣如痴如醉,感慨道:“玉带金丝,绣成歌舞衣裳。”

苏绣《清明上河图》

唐伯虎、沈周创立“吴门画派”,弟子遍布江南。 为了谋生,吴门画派的许多画家开始为苏绣设计、绘制图画,并将传统山水画的精髓引入到苏绣中。 通过模仿和学习这些书画技法,苏绣变得更加精致高雅,从民间艺术上升到苏绣。 殿堂典雅,有“画绣”之誉。

好的丝缎一定是丝绸做的。 如烟般轻柔,又细腻温柔,如时光中的美人。 她的长裙、宽袖,藏在一幅古画里。

苏绣桑蚕丝绣花围巾

一个人一生坚持做一件事,需要多大的毅力和爱心啊! 在潮绣大师康惠芳的指尖针线活中,你可以深深感受到她对祖辈传承的文化的执着和执着。 从15岁的青涩少女,到66岁的淳朴老人,50年过去了,逝去的只是美丽,但不变的是对梦想的执着。

潮绣国家级传承人康慧芳

| 粤绣|

细如发丝,不见一丝针迹,以彩丝为漆,广绣、潮绣以布代纸,以针为笔。 在两千多年的寂寞时光里,编织出美丽的艺术芬芳,也使两大刺绣流派形成。 粤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厚重的窗帘之间

你可以在时尚的刺绣中看到色彩缤纷的服饰

还是“花开富贵”图案的广西绣花披肩

每一根针、每一根线都散发着岭南的气息

这是每个老广州人心中对粤绣的模糊记忆。

时尚刺绣

唐顺宗永祯元年(805年),14岁的南海姑娘吕媚娘在宫中用一尺帛绣了七卷《法华经》。 字如粟粒,点画清晰细如发丝,可见其技艺之精湛。

光秀

明朝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人在广州购买了龙袍刺绣件返回中国。 举国为其精湛技艺惊叹不已,广州刺绣之名也传至欧洲,名扬海外。

光秀

以广绣为代表的粤绣,是指来自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刺绣产品。 特指广府地区的刺绣工艺品,包括刺绣字画、刺绣服饰、珠绣等。

清初,英国商人带着西洋油画风格的服装图案到广州刺绣作坊订购刺绣。 为了使刺绣栩栩如生,刺绣工人增加了绣线的种类,从而也改革了刺绣方法,丰富了刺绣的表现力,大大提高了广州刺绣技艺。

清代中叶是广州刺绣出口的鼎盛时期。 大型绣画的税费要1.2两银子,可见其价值不菲。 当时广绣作品的布局构图是中西结合,色彩丰富,光影变化。 当年的广州刺绣挂屏至今仍保存在故宫内,足以证明其艺术的高超。

广绣《岭南嘉里》

粤绣(广州绣)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金盘绣,一类是绒绣。 盘锦刺绣以金线为主,辅以彩色刺绣,金碧辉煌、雍容华贵。 绒绣丝线细密,色彩绚丽,所绣的花鸟尤为精美。

广绣有钉、垫、拼、贴、缀五种刺绣技法。 有些技术是困难且要求很高的。 金绣垫绣的两针龙鳞、鱼鳞立体针法被认为是刺绣工艺中难度最高的针法。

潮绣起源并流行于今日的潮汕地区。 从此,潮州妇女勤于编织。 女孩到了十一、十二岁,母亲就要准备嫁衣,家家户户都会编织、刺绣。 清代广东绣工大部分来自广州、潮州。 这些人刺绣技艺精湛,这在其他省市是罕见的。

潮绣的刺绣技艺精湛细致,构图均衡饱满,色彩绚丽。 刺绣艺人以各种绸缎、毛线、金银线、棉线、棉絮纸丁等为原辅材料,运用垫、绣、贴、拼、缀等技法,绣出人物、龙、凤凰、博古以及走兽、花卉等图案,形成了潮绣独特的浮雕艺术特色,因而在四大名绣中独树一帜。

首创国内首创双面坐垫绣法

潮绣的独特之处在于垫绣,即根据图案的要求,在绣地上铺上一些棉絮,最多1英寸以上,然后绣上金绒线,使绣品看起来像浮雕,具有立体效果。 图案栩栩如生,点缀着迷人的情景。 潮绣因其风格精美,古代多被历代贡品。

优秀时尚刺绣工匠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个刺绣天才,至少需要五六年的时间才能熟练。 即便如此,他仍然无法掌握时尚刺绣的完整技艺。

结合时尚刺绣和花丝镶嵌的创意包

手工艺品类40多个,从业人员6万多人。 时光飞逝。 潮州工匠绣龙凤,将传统的创作理念与极其精湛的手工艺相结合,通过手中的绣针绽放出千年的潮绣文化。

| 蜀绣|

起源于川西民间,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切针、混合针、沙针、覆盖针等,共12类122种。

蜀绣,又称“川绣”,是一种用丝线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绣出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 主要指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刺绣。

西汉末年刘歆的《西京杂记》; 这些记载表明,在西汉时期,锦绣是人们心目中最精美的丝织品,说明当时的织造和刺绣技术应该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同时传达了汉代川绣的色彩鲜艳夺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到蜀汉西汉末年,“女工之业遍及天下”(《后汉书》)。

2006年5月20日,蜀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文化部确定四川省成都市郝淑萍为蜀绣代表性传承人,并列入第一批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川绣玉兰手工绣披肩

蜀绣中非常经典的双面绣,是用两根针同时穿不同颜色的线,将针穿过筛网,同时进行两面刺绣,体现了蜀绣高超的刺绣和编织技艺。绣花师。

蜀绣手绣扇

1925年前后,仅成都就有刺绣从业者千余人,店铺60多家。 20世纪50年代,蜀绣在四川民间流传。 20世纪70年代末,川西农村几乎是“户户有女、户户有针线活”。 人数达到了四五千人,相当于绣花厂员工人数的15倍。 除了绣制被套、枕套、头巾、手帕、衬衫、桌布等几十个品种外,还积极生产纺织绣花坯料、绣屏等供外贸出口。

千百年来,蜀绣这个渗透芙蓉城山水的“蜀国瑰宝”,成为蜀人绣出的不朽传奇,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

自汉代“竹绣希望”以来,蜀绣名声大噪,被誉为“天下无双”。 针线细致,描绘了巴​​蜀的花鸟虫鱼和雄伟的山水,呈现了巴山、蜀水的线条和灵气。

| 湘绣|

据记载,湘绣起源于农村妇女用它来装饰衣服、钱包、烟袋等。 后来,一些画家参与了湘绣的设计,将一些中国技法移植到刺绣中,并通过吸收苏绣和粤绣的优点加以发展,从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刺绣风格。

“绣花生香,绣鸟能闻,绣虎能跑,绣人能抒情”。 通过70多针、100多种颜色的绣线,将国画、刺绣、诗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书法、金石学等艺术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以中国画为基础的湘绣。

从1958年长沙楚墓出土的刺绣来看,湖南本土刺绣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葬中出土了40件绣衣,表明湖南当地刺绣在距今21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水平。

湘绣手工刺绣双面绣

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 湘绣的特点是用绒线(无绒线)绣制。 事实上,天鹅绒经过溶液处理以防止起毛。 这种刺绣当地称为“毛细绣”。

金彩湘绣

湘绣的特点是色彩层次丰富、绣品如画。 民间有苏毛、向虎之说。 湘绣中的狮虎、虎毛图案刚劲挺拔,眼球生动,几乎如真物。 现已发展为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面貌的双面绣。

程新香 湖南省刺绣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

| 京绣|

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又称“宫绣”或“宫绣”,明清时期开始盛行,多用于宫廷装饰和服饰。 京绣用料讲究,技法精湛,风格典雅,以用料华贵而闻名。 一般以细丝、缎子为面料,绣有鲜艳的绣线,其颜色与瓷器中粉彩、珐琅的颜色相似。 此外,还大量使用金银锤箔捻制而成的金银线。 传世的京绣珍品大多由能工巧匠的男性工匠制作,这是“宫绣”与“闺绣”的明显区别。

| 瓯绣|

浙江温州地方传统艺术因温州地处瓯江之滨,又称“温绣”、画帘。 始于唐代,盛于明清。 制作方法是将毛竹刮去青皮,切片分层,煮熟抽丝,编织成竹帘,然后用颜料、彩线在其上制作作品。 针法有断针、滚针、乱针等20余种。瓯绣的内容有人物、走兽、山水、风景等,尤以人物着称。

|顾修|

顾绣并非某个地区的刺绣,而是因明末顾氏女亲戚擅长刺绣而得名。 顾绣呈现的是一种文化,是一件艺术品。 顾氏刺绣所用的丝线和底料都是上等的,临摹的唐宋字画也十分昂贵; 而顾家的子孙“日常生活必须从多种来源中进行选择”。 后来顾氏衰落,无子嗣养,顾绣便商业化,招收绣工。

|杭绣|

南宋初期,杭绣最精美的“金银彩绣”被皇室垄断,故又称“宫绣”、“南宫绣”。 当时,刺绣艺人多为男工,行业内形成了只收男工、不收女工的规矩。 由于从事杭绣的人员多为男工,故又称“男工绣”。

刺绣之美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来到杭州,带走了琳琅满目的中国手工艺品。 中国刺绣也随着商船漂洋过海,风靡西方上层社会,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奢侈品。 我带走的不仅仅是繁花似锦、龙凤呈祥的锦缎,还有中国人民美好祝愿的文化底蕴和人情温情。

花、鸟、鱼、走兽、建筑、人物、器物……刺绣技艺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美学!

刺绣师是一个美丽而孤独的职业,需要数月或数年才能完成。 现在有多少人有耐心潜心修炼呢?

回忆如丝,相思如绣。 每一针落下,时间都凝固在丝绸上。 每一针都扭动着,带来手指的温暖,却又让心灵安静舒适。

这就是手工艺的价值,也是我们文化的传承。

0
收藏0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zhenfa/2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