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服饰中的传统文化

人靠衣装,马靠鞍

一看外观,二看清

服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不同的服装可以给人不同的气质,给人不同的享受。

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相互渗透、融合而形成的。 从古代的动物皮、树叶,到后来的桑、麻、棉、丝,再到今天的化纤材料等服装生产材料和生产工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那么古人在服饰上讲究什么呢?

“身体防护”? “掩饰羞耻”? “图腾”? “装饰”?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的冠服制度,也是中国最早的服饰制度。

周代逐渐形成的符合礼仪的服饰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服饰制度一直沿用至清帝退位、袁世凯复辟称帝为止。 中国人用来指代服装的专有名词“衣”,自周代起就成为中国传统服装的统一名称。

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古装现身!

夏商周

上半身穿衣服,下半身穿衣服。 “天在上,地在下,所以衣服在上,衣服在下。天不亮的时候是黑的,地是黄的,所以衣服是黑的,衣服是黄的。” ”

周朝服饰

商代服饰

(安阳殷墓出土玉立人)

洛阳金枝战国女子辫发造型

西周金耳环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服饰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阴阳五行思想渗透到服饰思想中的时期。 除秦始皇规定的制服颜色外,一般制服颜色应遵循战国时期的习惯。 规定男子礼服为黑色祭袍,上衣下衣,上衣颜色为黑色。 有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穿绿袍,普通百姓穿白袍。 女装基本上是由五要素支配的。

隋唐时期

隋朝对从皇帝到平民百姓的服饰都有严格的规定。 ①帝王服饰:滚冕服饰,玄衣、尚,九章合为十二品。 ②文武官员服装:一般有枪冕、毳冕、冕、豆服等。 ③皇后服饰:皇后服饰有袆、居衣、清服、朱服四种。 上衣青色,文字徽斋,五色重,线条粗,十二级。 ④便服:男子一般着长裤、盆领长袖袍,下穿开裆上衣; 女性的特点是短背心和长裙,腰部以上,给人一种苗条俏丽的感觉。

注:巾头是男性用来包裹头部的柔软毛巾。

唐代以前,黄色是上、下层均可穿的。 比如隋朝的士兵就穿黄色的衣服。 在唐代,红色和黄色被认为与太阳的颜色相似,太阳是皇帝地位的象征。 “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国家里没有两个国王。” 因此,除皇帝外,臣民不得随意使用红色和黄色(赭黄色)。 指定赭色作为皇帝制服的保留颜色。 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期,外国官员和百姓都可以穿普通黄色(如颜色较冷的柠檬黄等)。 如果混合黄色,​​官员和公民禁止穿黄色。 从此以后,黄色就成为了皇帝的象征。

明朝时期

明朝对服饰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官服的等级非常严格,文官绣鸟,武官绣动物。 明朝的皇袍一般不穿,除非是非常重要的场合。 最常见的宫廷服装是带有卷领和右衬料的长袍。 袖子宽三尺。 长袍上打满了补丁。 搭配黑色纱帽和皂皮靴。 是典型的明代官风。 各阶层便服有袍、裙、短袄、帽等。妇女服装款式变化很快,比甲长裙是明代妇女的典型服装。

清朝

清朝的服饰制度是历代服饰制度中最复杂、最复杂的。 ①皇帝服饰:包括朝服、吉祥服、常服、行行服等。 ②皇后服饰:包括宫冠、朝袍、朝袍、宫裙、吉祥冠、龙袍、龙袍等。 ③民间服饰武官:包括朝冠、吉祥冠、端帽、辅服、朝服、蟒袍等。 ④平民服饰:男子戴暖帽或草帽、马蹄袖马褂、袍服,女子着旗袍、马甲,以及花盆底旗鞋。

另外,清朝的服饰制度还规定,五爪龙缎、立龙缎等官民不能带,有特殊天赋者也应挑一爪。 士兵和平民不得穿着蟒缎、妆缎、金丝、猞猁等作为服装。 八品以下官员不得穿黄、香、米、秋香等颜色。 演员、奴婢只允许穿茧丝、毛棕、格布、罗纹布、貂皮、羊皮。

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民族服饰!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大多布满图案,并综合运用刺绣、挑花、蜡染、编织、衬布等多种方法。 做工十分精美,令人眼花缭乱。

苗族支系、县、村之间的服饰有严格的区别。 他们的服装主色调并不一致。 所谓“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是根据所穿衣服的颜色或式样自称或其他名称,有的还以关于女裙的款式。 ,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 同一名称内,不同地区的女性服饰也有所不同。

男士服装款式比较简单。 她们多穿双排扣或左排扣短裤(有的也穿右排扣短裤)、长裤,系大腰带,头上戴青色长巾。 冬天在小腿处穿打底裤。

开唐女子服饰

枇杷休闲服

江龙女装

周熙女装

壮族服饰

壮族是中国岭南地区的一个土著民族。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各地社会发展不平衡,服饰有异同。

男女都喜欢穿白色或其他浅色上衣,多为双排扣、有扣子。 下身是黑裤,肥腿,赤脚或穿草鞋。 其中,男性多戴帽子、系宽腰带。 妇女们在头上扎花头帕,在裤子或裙子上缝上花边,只在胸前钉两对纽扣环作为装饰,或用圆形饰物代替纽扣环,让它自然向上流淌。并从正面向下延伸,使其看起来更加优雅。 合身且优雅。 他们携带的包包、背包多为锦缎材质,有的还用彩线在锦缎或布料上绣出生动有趣的对称图案。

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的生产方式以游牧为主,其服饰习俗也受到这种特定生产方式的制约。 他们的服装大部分是皮衣。 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穿长袍,腰间系长绶带。 这种袍子俗称“蒙古袍”。 这种袍子不仅继承了蒙古元时期的服饰制度,而且还有一些变异。 “蒙古袍”与普通袍子相似。 无论男士还是女士穿,下面一般都没有“开衩”。 他们的制作方法极为考究,通常使用优质的布料来悬挂长袍。 蒙古族十分注重袍服的美观,常采用红、黄、深蓝色等面料,并在蒙古袍的领子、袖口、下摆等处绣有精美美丽的花边。

藏族服饰

藏族传统服饰仍然是农牧区特别是牧区的主流。 它不是在节日期间穿去拍照,而是真正的日常服装。

藏族服饰最基本的特征是肥腰、长袖、大翻领、右下摆、长裙、长靴、辫发、金、银、珍珠、玉器首饰等。藏族服饰的造型和质地取决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藏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因此,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差异,藏区可谓“百花齐放”。 各地风俗不同,千里风情各异。”不同地区有着不同风格的服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情。

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服装故事!

汉族儿童花肚兜

山东汉族小孩的彩色肚兜上的图案是五毒,是用七色线绣出的五种昆虫,即蛇、蜈蚣、黄蜂、蝎子,中间有一条小龙。

传说:早期,山东省伊河畔有一户人家。 母子俩相依为命。 由于村里蛇虫较多,经常有小孩子被咬伤。 有一天,母亲到河边给孩子洗肚子。 她看到河边的泥巴上躺着一个奇怪的泥鳅一样的东西。 它伸出四只爪子,瞪着两只大眼睛,抬起头叫妈妈。 实在是太可怜了。 看。 当她看到它时,她非常惊讶,以至于她把它放在肚兜里带回家保存。 这种怪物不但不咬小孩,还咬蛇、吃蚊子。 妈妈叫它小龙。 从此,家里再也没有蛇、蜈蚣、黄蜂、蝎子了。 孩子身上缠着肚兜,蛇虫都爬不到他的身上。

绍兴毡帽

来到鲁迅故里绍兴,人们免不了会购买一些纪念品。 这里最好的纪念品是毡帽,它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涉及30多道工序。 它以羊毛为原料,染色工艺精湛。 。

传说:古时候,会稽山下有一些猎人。 他们上山打伤了一只美丽的老虎。 当几人追到虎穴时,见老虎已奄奄一息,便上前将其打死。 当猎人抬起老虎时,他们意外地在虎穴里发现了一块坚固而柔软的“毡毯”,形状像锅底。 原来,老虎把羊、猪等牲畜拖进虎穴吃掉后,剩下的兽毛就放在了虎穴里。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打磨,形成了“毛毡毯”。 猎人很好奇,就把它带回家,清洗、晒干,改造成一顶帽子。 他们试戴了一下,发现它比其他帽子更暖和。 后来,经过专业制帽工匠的模仿和创新,绍兴毡帽名扬天下。

中山装设计

1929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规定特、简、荐、委四级公务员宣誓就职时均应着中山装,以示对丈夫的尊重。 它的款式最初是一个九扣、肥褶包。 后来又进行了修改。 正面有四个口袋,象征国家的四个维度,即礼、义、廉、耻。 正面有五个纽扣,象征着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的三个维度。 三权分立是指行政、立法、司法、审查、监督五权; 袖口是三颗纽扣,象征着三民原则,即国家、民权、民生。

据说,晚清时期,孙中山经常前往东南亚、日本等地从事革命活动。 有一次,一位日本朋友送给他一套“铁路服”,即日本铁路工人穿的制服。 孙中山觉得这些衣服穿后大方、庄重、行走方便,没有什么“洋味”,就带回了上海。 他让亨利·王根据他的身材做了一套新的。 “铁路服”的原始款式是背面有缝,中间有切口。 虽然也有四个口袋,但是口袋上有一个翻盖,而且贴袋的翻盖也是笔架形状的。 为了象征1911年革命的成功和国家的统一,Henry Wang将背面改为一体式,并对口袋进行了一些修改。 孙中山对他的改变非常满意,还送了他匾额和题词留作纪念。 从此,中山装开始广泛流行。

汉族儿童花肚兜

本期内容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知识库》——《服饰服饰专题》。 更多信息请点击该微信号菜单栏“传统文化基地”或登录ctwh.cnki.net了解。

读懂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经典

为了积极弘扬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阅读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经典”活动由中国知识基础设施与全国近百家图书馆联合发起。 活动以各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评选权威、有趣的传统文化知识。 12月分四期向读者隆重推出。 同时,第四期还将包括8道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题供读者参与和解答。 参赛者可通过各图书馆微信平台参与。 各平台均从满分开始。 答题者将抽取5名幸运奖品,颁发精美文创奖品!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zhenfa/1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