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作者:冯志敏 李丽华(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石家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摘要: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在儒、道、释等传统哲学思想影响下综合发展起来的哲学观。 对后世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服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一哲学思想的艺术体现。 服装的造型、色彩、图案装饰三大要素体现了这一哲学思想,创造出动静结合、含蓄自然的服装特点。 它们由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五色体系、风格和表现形式组成。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文章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形成入手,分析其对中国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的长期影响。

关键词:哲学思想; 服装文化; 风格; 服装颜色; 服装款式; 五色系统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一条由无数细流汇聚而成的浩瀚河流。 中国素有“服装王国”之称。 以儒家、道家、佛教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我国的服饰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们与我国服饰文化冲突、交流、融合,构建了中华民族理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形成

1.1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构成

中华文化源于古老的华夏文明,一脉相承,发展了五千年。 在表达上,他以含蓄、悟性着称,他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哲学以《周易》、《周礼》为基础,从儒、道、佛三家思想发展而来,贯穿于社会的各个层面。 周礼是整个中国社会的核心。 它被各个阶段的统治者以各种形式使用,并且在今天仍然存在于许多层面。 《易经》是后世百家百家的根源。 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当今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 三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最终的发展目标是相同的。 它们都以精神的彻底解放和超越为目标。 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将​​自我融入更大的自我,与自然合而为一,成为圣人,或者挣脱身体的束缚。 目标是成仙成佛。

1.2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主张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时遵循君臣等级关系,倡导以德治国的理念,以“学而优则仕”等道德教化民众, “三纲五恒”和“仁、义、礼、智、信”。 道德观念是规范的基本理论。 关注人们的行为动机,关注榜样的力量,关注“名”,用“一致”的思想原则,创造大家认可的是非标准,从而做到名正言顺。 以注重人生行为的“君子”标准作为立世之本,形成精神上的“仁义”。

1.3 佛教思想概念

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后,强调的是多重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切因缘生起,一切因缘灭去。 它强调世间事物的无常,强调变化的运动,更注重外在表象。 它所奉行的“五戒十善”等基本原则强化了儒家所倡导的道德规范。 用中性的服装款式和色彩淡化男女性别特征的差异,以统一的僧袍作为平等的证据,是佛教服饰礼仪制度的基本原则。 儒释道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对人进行约束。 佛教的本质是儒家道德强化的发展。

1.4 道教概念

道教崇尚自然,主张“无欲”、“无名”、“无为”。 它是阴阳学和道教的结合。 它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本土文化的宗教。 道教文化是以个人的利益为基础的,是以个人的“意识”为基础的。 它是辩证的,主张平静无为,反对斗争。 它以其独特的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呈现出其永恒的生命力和价值。

道家和儒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几乎是一样的,只是一个是显性的,一个是隐性的在政治中。 当无法追求个人事业时,道教所追求的个人思想的发展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 因此,儒家和道家成为中国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哲学思想。 它们是人类抽象思维和人类追求的结果。 自我设计超越自己的目标。

中国传统服饰礼仪文化体系是传统哲学思想与王室神权思想的结合体。 它的款式、造型、色彩等都体现了这种诉求。

2 中国传统哲学对服装款式、风格的影响

2.1 天人合一的哲学与服装的构成

中国的服饰文化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紧密相连。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冕服制度形成的思想源泉。 尽管几千年来中国的服装不断变化,形式多样,但基本形式只有两种,即上下裙制度和衣裙制度。 这两类服装各有特点,兼容并可以互换使用。 从整个服装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女装主要由上衣和下衣组成,而男子则普遍穿着上下衣连体的各种类型的袍子。 服装上的装饰图案可以是抽象的、标准的、也可以是写实的。 男装多采用体现力量和活力的动物图案,女装多采用植物图案和几何图案来表达。 风格造型的发展与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 服饰文化以含蓄、隐蔽、包容为主导,服饰的含蓄之美将个体融入自然之中。 服装款式以不暴露身材为基本原则,宽松的衣型营造出“天人合一”的效果。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礼仪的代表——“面符”和“慎仪”。

2.2 冠袍的形制及意义

冕服是对我国传统服饰礼仪制度的最好诠释。 面服是汉服的一种,以其复杂的纹章而闻名,它代表了我们祖先的哲学和文化信仰。 面符早在殷商时期就已存在。 它在周代得到规范,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 清朝满族入关后,为了符合政治统治,强行改变了形状,但代表美好寓意的纹章却被保留了下来。

面服由上衣和下衣组成,其造型是中国传统服装的代表。 冕服由冠、衣、袍、皮毛、皮带、腰带、绶带、袍服等组成,属于“礼”的范畴。 到了周代,冕服制度日趋完善。 通过礼仪服饰的制定,进一步与统治阶级的目标相结合,规范和划分阶级等级和秩序。 《论语·泰伯》有“子曰:喻,我一直在这个世界上……我曾穿过烂衣服,也变得美丽过”。 冠服有六级,以图案种类的多少来区分,但基本形状相似。 面福的概念具有最基本的中国哲学思想和宗教色彩,如“如祭天地、五帝,享受君王祖宗,吃饭,祭祀周围山林,河流、祭祀社稷、群体小祭”等,表明它是从原始的宗教仪式向理性化的世俗统治的演变。

冕服的冠由木板和波纹组成,佩戴冕服时必须戴冠。 冠是男人的第一件服饰,也是本面的总称。 除了其扎发的实用功能外,主要还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冠由冠梁、冠环、流苏组成。 冠梁的多少决定了官衔的大小。 冠圈两侧各有一丝带,称为流苏,垂至下巴,打结。 冠板由一块正面圆形的长方形木板组成,前低后高,寓意“王不尊大”。 木质冠板顶部涂黑色,象征“天”,冠板底部涂熏色,象征地。 冠前后各有12颗玉珠。 每颗玉珠都是由12颗玉珠按“朱、白、蓝、黄、玄”的顺序排列而成。 12象征着每年的12个月。 面符的领子一定要系在身体的右侧,也就是说领子一定要系在身体的右侧,而且不能反过来,否则就代表死者或者是外国人。

2.3 深衣的形态及意义

深衣是指上衣和下衣连在一起的衣服。 因“深被子”而得名。 郑玄在《礼记·慎衣》注中云:“谓之慎衣,意谓衣服相通、清净。” ” 孔颖达:“故名沉衣。以鱼符,上下衣不相通。此沉衣衣连而被,被深,故名深衣。 深衣名称的由来,主要是因为穿着时可以遮盖全身。

制作深衣时,先将上下衣分别剪裁,表达了两礼的概念,然后在腰间缝合在一起,形成一整件长衣,也表达了尊祖不忘的愿望。过去。 深衣下半部分分为12片,代表一年中的12个月。 这体现了古人对时辰意识的尊重。 深色外套的领子形状呈直角相交,象征着正宗的方正。 深大衣的袖子袖根处宽,袖口处收紧,代表天道和谐。 衣领、袖子的方圆,表明做人要按标准办事。 背线垂直,表示人必须正直; 水平下摆线采用直线形状,表明做事必须公正。 用不同颜色的布料作为边缘装饰,代表不同的含义。 例如,如果父母和祖父母还活着,请使用有图案的面料。 如果父母还健在,就用青色的布料。 如果孩子是孤儿,请使用平纹织物作为边缘。 穿着深色衣服表示对天地的敬畏、遵守行为规范、尊敬长辈、服从社会秩序。 因此,深衣的使用范围最广,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 同时,深衣所蕴含的天人思想,满足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正如马端霖在《文文通考·王礼考·君臣冠服》中所说:“深衣最为广泛”。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可以穿……至于深衣,则是剪裁缝制,有裾,动作合乎礼节,所以,卑微者可以穿,贵族也可以穿。也戴,朝廷可以戴,燕子可以戴,私下也可以戴。皇帝戴它养老,王子戴它进餐,大臣戴它请客。私事,百姓戴之,祭祀宾客,无贵贱之分。”

3 中国传统哲学对服装色彩的影响

纵观中国服装发展史,对服装的质地、色彩一直有着严格的限制。 这也使得中国服饰文化的政治功能远远超过了其实用功能。 服装的质地、色彩是体现阶级地位的直观载体。 其中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贯穿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

3.1 五色思想的构成意义

在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绿、红、黄、白、黑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颜色。 其中,以黑与白来代表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制约。 《老子》、《易传》都有“万物载阴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论述。 阴阳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依存,是一个动态的统一体。 五行代表了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材料——金、木、水、火、土,而这五种基本材料也是相辅相成、相辅相成的。 绿色对应木,红色(红色)对应火,黄色对应土,白色对应金,黑色(神秘)对应水。

在儒、道、佛等哲学思想的发展中,五行五色相互结合并运用到各自的思想内涵中。 例如,儒家思想将五色与其所宣扬的仁爱结合起来,赋予了颜色社会和伦理意义。 用不同的颜色来代表地位,从而形成颜色从自然属性到社会属性的转变。 道家哲学追求“无为”和“自然”,崇尚自然色彩的质朴,并选择黑色(黑)作为隐世的象征,这与老子“玄之为玄,玄之为门”的主张是分不开的。一切谜团。”同时,黑色(black)是最朴素、自然、内涵最丰富的颜色。 黑色的丰富性

光的变化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是一致的。 佛教的色彩观是唯心主义的,认为世界的色彩是人类主观意识的体现。 它认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选择白色和金色作为救赎的象征。 白色代表纯洁、解脱,象征善报,所以菩萨都穿白色的衣服。 黄色代表爱,是善行的果实,表达了“自我”的含义。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是基于对五行文化的崇拜和理解而形成的。 用“绿、红、黄、白、黑”“五色”来说明天、地、人之间的关系。

3.2 五色思维对服装色彩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自然色是最早使用的颜色,而红色是最先使用的。 这与当时石器的制造和开采有关。 原有的黑、白、红、黄、绿等颜色成为最基本的服饰文化。 颜色。 色彩社会属性的确立与文明的进步密切相关。 等级出现后,颜色被赋予了等级。 以服饰色彩作为区分社会成员等级的直接手段,并用五行相辅相克的理论来解释朝代更替。 《周礼》规定:“天子冠袍、宣(黑)服、和(红)服,从公开始,为天子袍服、臣服,共十二章。 ” ”曰:“夫衣流行,故为功德之赏,仁德受尊。 所以礼是高贵的、高贵的,是不可超越的,所以是礼。 非人不可服,所以服礼。”从此以后,服饰的颜色等级就被强制执行了。

服装颜色所赋予的政治属性与古人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我们生活的宇宙是天圆地方。 天与地之间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 这五个方向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分别对应木、火、金、水、土。 这五个元素分别代表绿、红、白、黑、黄五种颜色。 它们相互生长、相互制约的循环,构成了社会王朝的更替。 从治理社会的需要出发,用人们对天地的敬畏来区分尊卑的颜色,从而建立了我国独特的五色服饰体系。 冕服采用“宣衣、和尚、白落大带、黄盖膝、素纱汗衫、红鞍”,即上衣以蓝、黑为主,下(裙)以红黄相间,象征和谐天堂的。 地面的颜色。 它是五行思想与五种颜色在服装上相结合的一个例子。

五种颜色的等级性质与“礼”相结合,维护社会的等级观念,并用五种颜色所代表的五种元素来代表王朝更替的理论支撑,以证明社会的建立新王朝就是顺应“天意”,从而为自己谋取“正统”的基础。 例如,《史记·始皇帝本纪》载:“始皇帝推末代始皇帝五德传说,认为周有火德,秦代周德无敌,今时今日,水德之始,新年之始,拜年皆从十月初一开始,衣服,旗帜节日旗帜都是黑色的。” 因此,秦朝的国服颜色以黑色为主。 此后,每一个新王朝的建立,都需要重新制定服装色彩,以确定自己的“合理性”。

4 中国传统哲学对服装装饰图案的影响

服饰图案的象征意义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统治者思想结合的体现。 从面符的整体图案来看,上面的十二种图案最具代表性。 上下衣上绘有代表自然力量的12种图案,是原始自然崇拜与人文统治相结合的产物。 ,是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例如,十二章图案中的日、月、星分别代表自然界的三种光明,寓意帝王对万民万物的统治犹如日月星辰的光芒照耀。在每个角落; 山图案代表皇帝的重量、稳定、安定。 按四个方向; 昆虫化作雉鸡形状,以雄伟来表现文章之德。 虎、猴代表权势、智慧,表明皇帝懂得深浅、权势的变化。 黼和黼,用斧头的形状来代表行动皇帝应有的决定性意义和善恶的相反意义。 所有12章图案都是古人在生产力低下时与自然界斗争时逐渐认识和追求的对象。 它们是图腾崇拜与原始宗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 它们是统治者对这种崇拜进行神权改造的产物。 。 通过在帝袍上绘制代表自然力量的图腾,并将其固化为皇帝独有的礼仪形式,通过服饰的图形表达来阐释“王权神授”的合理性和独特性。

十二章图案是历代皇帝(皇帝)的专属图案,标志着最高权力的归属,而王公或大臣只能使用龙形以下的部分图案;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图案是不允许出现在衣服上的。 的。 因此,普通人也成为了“白人”。 这样,人们的阶级就直接通过服装的图案来划分。 到了明清时期,变得更加直接。 官员胸前、背上均饰有“卜子”。 公务员用“鸟”,寓意聪明; 军官用“兽”来表示强大。 文武官员通过刺绣的图案来区分等级,这也是后世“衣兽”的由来。

服装装饰图案除了通过王权神授、固定化、专业化来体现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外,还被人民群众用来通过自己的智慧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例如,传统的凤鸟图案、鱼纹、牡丹图案等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服装上,并代代相传。 它们在人们的精神中形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概念,体现了“万物相连”的心态。 服装装饰图案的广泛应用蕴含着许多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它是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思想的简单表达,也是传统哲学思想在服装艺术美学领域的文化体现。

5 结论

中国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传统哲学与封建统治相结合的产物。 这也是我国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服装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贯穿了我国各个历史发展时期。 服装的演变是一部历史变迁史、一部经济发展史、一部人文审美艺术发展史。 只有深入研究我国服装文化,摒弃传统哲学思想的糟粕,吸取其精华,与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相结合,才能使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更加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原文发表于《湖南包装》2017年第3期,被CNKI、万方、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是国家总局认可的学术期刊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

《湖南包装》设计理论栏目介绍

宗旨:本着“创新是设计艺术的生命力”的原则,鼓励设计领域从业者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开展理论研究,从设计实践中探索设计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及时报告全球设计理论研究前沿热点及展望。 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为从事设计艺术工作的专业人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创新思路。

内容:报道设计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

要求:必须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 文章要求论点清晰新颖,证据充分,数据来源可靠,组织清晰,标题与正文一致,文字简洁,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可读性。 字数要求在4000字以上。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zhenfa/1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