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发现并发掘了一处墓地(95MNI)。 其中M8为夫妻合葬墓。 墓主遗骸保存完好,身着华丽的锦衣。 状况良好,如新的一样。 男性墓主的右臂上系着一条色彩鲜艳的锦缎臂章(M8:15)。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星走出东方,造福中华”锦袖章。

“五星”锦是珍贵的国宝级文物。 其历史文物和科学艺术价值极为重要。 它也是享誉世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历史文化瑰宝。 但其功能、命名等一些基本问题尚有学术界讨论的空间和可能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东方五星造福中华”锦缎档案图片

对“锦袖”的质疑

“五星”锦出土时,系在男墓主的右臂上,并与弓、箭、箭鞘、短剑鞘等物品放在一起,表明它应该是与墓主一起使用的实用物品。一套武器,所以被命名为“五星”。 《锦护臂》似乎名实相符,出土三十年来,几乎没有什么疑问。在我之前讨论“五星级”锦的文章中,我也称其为“锦”。根据旧理论,“护臂”。但仔细一看,此物是否为护臂存在不少疑点。

所谓“护臂”,就是附着在射手前臂上,起到保护手臂作用的护具。 它的重要功能是保护射手的手臂,但这个物品能否起到这个作用值得怀疑。

首先,这个东西太小了,无法保护手臂。 “护臂”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 它比当今常见的最小iPad(iPadmini,机身尺寸为20×13.47厘米)略小。 它非常紧凑,根本不能起到护臂的作用。 影响。

其次,这东西是锦缎布料做的,薄如蝉翼,不适合护臂。 众所周知,射箭时,箭射出后,弓弦的反弹力很大。 这么薄的一层挂毯根本无法保护手臂。 古人射箭时,还有一种与护臂同时起到保护作用的工具,那就是“韘”,一般用象骨或晶玉制成,戴在右手大拇指上,用来钩住箭矢。细绳。 又称爵或爵。 厥,俗称“推指”。 《诗·韦风·楠花》:“楠花的叶子是男孩子戴的。” 毛传:“楠木亦是爵,能射天子,则戴楠木。” 汉代刘向《说元·修文》:“若能治事化乱者戴锄头,能射天子者戴锄头。” 徐克《清一雷朝·衣·普指》:“普指为动指、持指、类指,以象牙、水晶为质,以玉为质,贴在大指上。”右手的,其实就是古时所谓的韘,阘是“爵”的意思,所以也是用来钩弦的。 考古出土的阘材质为象牙、玉石、金或铜,质地坚硬。 很多学者都有研究,我就不赘述了。 锄头放在手指上,用来钩住绳子。 换句话说,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防止手指与弓弦之间过度摩擦来保护手指。 这种摩擦力比弓弦的反弹力要小得多,但它是用金、玉等硬质材料制成的。 可见,用蝉翼那么薄的一层锦来当护臂,根本起不到任何防护作用。 护臂至少应该采用较厚的牛皮甚至金属铠甲来保护手臂。

第三,古人射箭时,通常左手持弓,右手放箭。 箭射出后,弓弦反弹。 可能受伤的人应该主要是射手的左手。 因此,护臂一般应该戴在左臂上,而出土的锦缎却系在男墓主的右臂上,这也颇不合理。 不过,也不排除墓主是“左撇子”,但一般来说,这种可能性很小,所以不能作为正常理由。

既然有这么多疑点和不可能,就应该确认“五星”锦缎不是护臂。 它的功能和命名问题也应该换个思路,另辟蹊径来解决。

“五星”锦应该是辟邪、避免胜利的护身符。

“五星”锦的作用自然与其形状不无关系,还与其图案、铭文密切相关。

锦缎图案复杂而独特,从右向左编织有凤凰、鸾鸟、独角兽、白虎等。 围绕这些“大吉祥”图案的是景云、嘉禾等; 而“五星出东方”“中国”等词语则巧妙地置于其中,表达祈福吉祥之意。 彩锦以红、黄、蓝、绿、白五色经线展现花朵,并用五个不同颜色的圆点代表五颗星; 它用吉祥文字、瑞云、瑞草、瑞鸟、瑞兽组成从上到下宽约7.2厘米的图案。 结合并沿经络方向重复循环。

锦的五种颜色“绿、红、黄、白、黑”(绿色应该是黑色,可能是因为黑色不够鲜艳,所以用绿色代替)对应“岁星、萤火”的五颗星、楚星、太白星、辰星”,使战国、秦汉以后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被生动而独特地呈现出来。 锦缎上的山茱萸纹、云纹、日月纹也体现了当时神的观念。 “五星”织锦图案清新夺目,瑞鸟、瑞兽、白虎腾挪于云海星辰之间,展现出强大的自信与力量。

“五星出东方,利华夏”是古代星象学中常见的占卜。 《史记·天官书》:“五星分天,积于东,则中国得利;积于西,则外国军队得益。五颗星,皆由星辰所聚”。 ,而他们所在的国家就可以统治世界。” 《汉书》也有类似的记载。 古代的“五星”是指遂星、萤火、真星、太白、辰星。 秦汉以后,由于五行说的流行,又被称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东”是中国古代占星学中天空中的一个特定位置。 “中国”指的是京城和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即四子孙中的华夏地区。 五星“东方积”或“五星出东方”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日出前的东方天空中同时出现五颗主要行星,即“五星”现象。 “星连”或“五星聚”极为罕见,因此在古人的心目中,是大吉祥从天而降的征兆; 所谓“五星从东方出,对中国有好处”,就是五颗星同时出现在东方,对中国有好处。

因此,无论是阳阴(日月)、五星、凤凰、麒麟、白虎等图案,还是红、黄、蓝、绿、白五种颜色,还是“五星出东方,造福中华”,无一例外,皆为吉祥。 象征。 图像和铭文所表达的实际上是当时中原地区广泛流行的驱邪、避灾、祈福的观念和习俗。 尼雅95MNIM8墓的主人是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精绝王继承人。 精绝太子随葬,其目的也十分明确。 明显的意思就是辟邪祈福。 精绝国贵族在为自己祈福的同时,也希望中华富强(即“利华”),代表了当时西域各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美好愿望。时间。 挂毯出自尼雅墓地王室精英墓葬,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盛行的辟邪避胜的思想和丧葬习俗已在西域深入传播,汉族也深受其影响。文化在西域也已根深蒂固。 所谓“万里同风,万里同文化”是也。

除了“五星”锦之外,还有一块“朱南羌”锦碎片(M8:41,来自墓主的头像)。 造型、图案风格、色彩、组织结构均与前者相同。 经对比,是与“五星”锦相同锦材质裁切的A部分。 制作《锦护臂》时,将“朱南强”三字去掉,只截取了“东方五星,造福华夏”的部分文字。 这有两层含义:一是取铭文“五星东来,福华中华”的吉祥部分,达到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幸福”的效果; 第二辑刻意回避了“杀南羌”等军事凶残的字眼。 可以说,选择和拒绝都是有意为之,目的和倾向自然是非常明确、不言而喻的。 同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这个东西的作用应该是驱邪辟邪而不是其他。

“五星”锦以白丝镶边,两条长边各缝三条长约21厘米、宽1.5厘米的白丝带,其中三条断。 显然,此器物应按其出土时的样子佩戴,同时还可以起到装饰作用,如汉代以来广泛流行的钢帽。 刚卯是古代贵族用来辟邪的装饰品。 它大多由玉石制成,并有穿孔的正方形。 四面刻有辟邪祈福的文字。 也可能装满朱砂,中心有孔,佩戴五色丝带,以保健康。 避邪祈福,吉祥如意。 纲毛自西汉以来就已流行。 作为一种辟邪的吉祥饰品,历来受到人们的珍视,成为非常流行的护身饰品。 考古出土的汉代钢毛大多设计精​​心,制作精美。 是墓主人生前佩戴、玩弄的实用物品。 尼雅出土的“五星”锦缎系在墓主的右臂上。 它精致而独特。 据文献记载,与汉代以来贵族所穿的纲毛相同。 它不仅可以辟邪、祈福,而且还起到装饰品的作用。 它小巧精致的装饰品也可能是墓主生前珍爱的珠宝。

不仅如此,在距尼雅墓地不远的尉犁县营盘墓地M15处,墓主人的左肘上还系着一件绣品。 呈长方形,长14厘米,宽8厘米,面为深蓝色绸,边缘为淡黄色绸。 边缘表面绣有蔓藤花纹图案,四角各缝一条素色丝带,系在手臂上。 还有两座墓葬墓主的胸前都放有无带的长方形刺绣或绣布。 此外,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西北孔雀河畔发现了一座汉代墓葬。 墓主人胸前还绣有“方红丝绣”。 挖掘人员认为,这些锦缎制品形状特殊,出土时光亮如新,没有任何磨损痕迹。 它们不应该是实用的物体。 它们作为陪葬品一定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而且很可能是作为护身符或其他物品埋葬的。 营盘M15出土的刺绣形状与尼雅出土的“五星”锦基本相同,只是较小(尺寸与iPhone的“五星”锦相同,并且应该与西汉以来贵族间流行的穿纲帽的习俗是一致的。

类似的物品还有1992年鄯善县苏北溪三号墓地出土的一件战国至西汉时期的梯形皮件(M25:15)。 有时它被放在死者的胸前,也许是出于宗教目的,以避灾、驱邪、保护灵魂。 与后来的“符”类似,挖掘者称之为“皮符”。 尼雅、营盘、山苏北溪墓葬中出土的类似器物表明,该器物不仅可以挂在脖子上,还可以系在手臂上,佩戴方式也多种多样。

除皮革护身符外,墓葬中还藏有一个皮革臂塔(M25:1),长14.6厘米,宽4.6厘米。 白色皮革制成,呈长方形,红边黑漆,一侧饰有弧形图案,两侧及一端中间缝有一个皮鼻子。 “臂涛”又称“臂涛”,即臂衣。 古人在弓箭、射箭、飞鹰时,用它戴在手臂上,以保护肘部不被擦伤或划伤。 《汉书·东方说传》《东君绿袄赋道》唐僧古注:“道即今臂道。” 只有这种皮臂涛才能起到保护手臂的实际作用。 苏北溪M25出土的皮臂鹰,其两侧和一端中间各缝有一个皮鼻子,显然是用来系绳的。 从其长度和宽度来看,该物品在使用时应纵向绑在整个前臂上。 而在手腕上方,而不是像“五星级”挂毯那样水平缠绕在靠近手关节的前臂上,有效起到保护作用。 古墓皮护臂符和皮护身符是同时代的。 可见前者才是真正的护臂。 “五星级”锦缎和皮革护身符应该贴在护身符上而不是护臂上。

综上所述,这类物品不是护臂,而是护身符。 它可以佩戴在身上,也可以用作装饰品。 有辟邪、避灾的作用,应该能够保护身体。

见证历史,守护文明

“五星”锦制作精美,工艺精湛,色彩绚丽,精致无比,寓意深远,内涵丰富。 是汉代锦织技艺的最高代表,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五星”锦被授予精绝国,作为民族交流融合的典范。 这种吉祥、神秘、具有象征意义的礼物,受到精绝贵族的珍视,代代相传。 精绝太子死后随葬,可见他对这件奇珍异宝及其所象征的中原与西域的关系的珍惜。

精英贵族们将写有“五星”字样的挂毯与他们一起埋葬,一定有更深层的原因。 尼雅95MNIM8 无论是丧葬习俗,还是墓主所穿的各类服饰以及各种随葬品,大部分完全是中国式的,或者来自中原,说明精英贵族早已将自己视为“中国人”人们。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精心挑选了这件中央授予的稀世珍品,特意截取“五星出东方,造福华夏”等吉祥文字,制成护身符,随葬。 这说明当时的精英贵族对中国和汉族文化有着深刻的心理认同,从内心深处将自己视为“中国”人。 精英贵族埋葬了生前视为珍宝的“五星”文字挂毯,恰恰说明了他们“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魂”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所以,护身符上的“中国”,其实就是当时以精英贵族为代表的西域各族人民内心深处的祖国。

西汉以来的“西域”,指的是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中国西部地区。 《汉书·西域传》序:“西域自孝武年间始通,本有三十六国,后分五十余国,皆为匈奴以西,乌孙以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流,东西六千多里,南北一千多里。东接汉室,以玉门、阳关为门,西限葱岭。 之所以称为“西域”,是相对于中国来说的。 “中国”自然没有“西域”。 因此,“西域是中国的西域”。 从词源上看,西汉人对西域的称谓应该是前代传承下来的。 与“中国”一样,“西域”这个名称的起源应该更早,晚至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同样,“中国是西域的中国”。 如果没有西域四子孙的保护,“中国”这个名字就无从谈起。 总之,从历史和词源上看,西域是中国的西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域“五星”锦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这一历史事实。

作为护身之物,“五星”锦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墓主生前和死后使用的护身符,此物可以保护自己;二是作为墓主生前和死后使用的护身符,此物可以保护自己; 第二,作为身后中央王朝的护身符。 它还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长期的历史发展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元一体的。 自史前以来,中原与西域始终休戚与共。 西域地方政权只有有强大的中原王朝为后盾,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同心协力,才能存在。 确保长治久安,让各族同胞安居乐业,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也是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 因此,精英贵族们祈祷他们不仅能保护自己,还能保护中国。 他们在为自己祈祷的同时,也希望中国繁荣昌盛。 这大概就是当时用“五星”字织锦成护身符的深层含义。 可见,“五星”锦不仅是精英贵族的护身符,也是中华民族的护身符。

总之,“五星”锦符虽小,却见证了历史,守护了文明,也预示着未来。

结论

尼雅遗址出土的锦缎“东方五星惠华”不是护臂,而是护身符。 此类物品精美且独特。 可以戴在胸前,也可以绑在手臂上,以辟邪、护身。 它们也可以用作配件。 “五星”锦以吉祥图文来辟邪、避邪。 贵族们祈求它保佑自己和中国,为自己和中国祈福。 它见证了当时西域各族人民共同建设家园、守护中华文明的历史,是多元的象征。 中华民族统一的共同法宝。 “五星级”锦缎出自精绝王室墓葬,彰显了西域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深入人心人民的心。

“五星”锦通过色彩、图案、文字,巧妙地将天文、史实和古代阴阳五行观念融为一体,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特殊魅力,展现出强大的自信和力量。 体现了西域对中华文化的认可。 狭小的空间里,凝结着历史,凝结着文明,串联着中原西域,地理情感和文明足迹贯穿两千多年,展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博大与坚韧。

通过文字化的叙述和文物背后的故事,揭示远古历史的奥秘,破译文明的密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传承民族基因,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使命。弘扬中华文明,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责任。

《光明日报》(2023年2月4日第11页)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zhenfa/2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