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回答

贵州日报天眼报记者舒畅曹文陈江南实习生彭红兰

宿主语言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盛赞苗绣,让苗绣的视觉美感、文化内涵、产业潜力再次释放光彩,焕发出又一轮活力。

没有文字的苗族人民创造了苗绣这一“无字天书”。 一代代苗族人用刺绣在服饰上的符号和图案来表达和传承他们对自然、宇宙规律、生命规律和民族历史的认识。 长期致力于苗绣文化研究的专家认为,苗绣不是简单的民间手工艺品,而是一本“蕴藏着人类古代文明密码的哲学书”。 这一认识在作家阿城先生的《河图洛书——文明形态探索》中得到了印证。 正是作为文明活化石,蕴藏着人类最原始、最朴素的哲学,赋予了苗绣跨越时空的魅力。

越来越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认识和喜爱的苗绣,在自己的生命中经历了怎样的延续和传承? 多年前就开始爱上苗绣的收藏家,对珍贵的苗绣藏品很感兴趣。 ,你有什么样的情感和探索? 现在的刺绣家和设计师如何通过融合和创新,在市场上再现古代苗绣的青春之美?……让我们来分享一下苗绣研究者、收藏家、刺绣设计师通过融合和创新的经验。 娘和文创品牌创始人等人讲述了苗绣的前世今生,以及致力于让苗绣走出大山、照亮世界的人们。

- 舒服的

于伟仁:苗绣承载着千年民族历史

行走在贵州田野三十多年的于伟仁曾说过:苗绣如今有两个分支。 一是正宗传承。 这是苗绣的根源,也是历史的见证。 现在蓬勃发展的另一股力量是设计师和刺绣师围绕市场需求,在传统苗绣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这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融合的产物,更加注重现实。 这些创新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引领时尚潮流,深受市场好评。

天眼文旅论坛:请您讲讲您在田野考察中遇见苗绣的经历?

于伟仁:我1990年第一次去西江,呆了10天左右。 当看到精美的苗绣时,我非常震惊。 我一直对那些刺绣很着迷。 后来我和西江绣娘多次交流。 2006年,我和省政协推荐西江85岁的苗族老人龙秀吉进入政协。 经评审,她被评为“中华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 她的名字叫“妮”。 倪和她的儿孙住在西江东引村的一座小山顶上。 她一生都没有用过自己的中文名字“龙秀吉”,直到今年才第一次使用。

年轻时,她常年在姑妈家帮忙做针线活,练就了一双巧手。 当时,西江与世隔绝,人们几乎从未见过除这一支系以外的苗族服饰。 倪叔叔从毕节买了一条苗族手工编织的花带送给了奶奶。 宁、倪、欧三人向往美丽的目光,顿时集中到了这条编织的丝带上。

三姐妹非常有创意,总是想把最美的东西绣到她们的服装里。 这时,他们终于找到了创新的机会,将原来用土织机编织的单调的花裙带改为手工刺绣。 三姐妹设计,最擅长刺绣的倪莱制作。 原来的丝带被改为三段和布贝组成的25条裙带,并在上面精心绣制。 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创新。

1938年西江古藏节,倪妮身穿绣花裙亮相。 她一出门,就引来了西江十八寨前来过节的妇女们羡慕的目光。 消息不胫而走,人们争先恐后地想一睹这件独特的绣花裙子的风采。 这是尼曼曼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于是,村里、村外同支的苗族妇女纷纷前来取经,绣花裙子顿时流传开来。

这种绣裙近几十年来已成为西江地区苗族服饰的标志。 通过电视的传播,它已为全国观众所熟知。 历史往往是由一系列的偶然碰撞组成的。 倪氏和她的姐妹们并不知道,她们为苗族服饰的演变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天眼文旅论坛:从文化学者的角度,您如何看待苗绣?

于伟仁:我问施洞的一位苗绣师,为什么要把一根丝线断成四股来绣。 她说:“碎成小块更好看,只有祖宗认得我的衣服!” 苗绣! 它是独一无二的,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 苗绣是苗族人民的信仰和生活。 它既优雅又流行。 苗绣图案承载着几千年的苗族历史和迁徙历史,苗绣服饰则是苗族民俗风情的最好记录。

天眼文旅论坛:您认为苗绣发展中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持绣工或传承人的活力?

于伟仁:刺绣者和传承人是苗绣能够代代相传的主角。 然而,有的绣工缺乏用汉语表达自己的能力,擅长绣,不擅长说话。 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尊重他们在传承中的主体地位,开展一些活动,鼓励他们传授徒弟,传授技艺。 2006年西江苗族技能大赛(含苗绣),评委全部是当地苗族农民。 他们用彩豆投票。 果然是他们说了算,这让绣娘和工匠们都特别兴奋。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不是一回事。 我们要分清界限,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天眼文旅论坛:品牌和资本的进入将对苗绣产生哪些影响?

于伟仁:品牌和资本的进入影响是多方面的。 促进苗绣这一古老技艺的蓬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是一件大事。 但在实施这项工作时,有两个方面不容忽视:一方面,作为文化产业,经济收入不容忽视。 这就是品牌和资本的生命力。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容忽视。 这就是根源。 如果忽视后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形同虚设。 品牌和资本的利润应该更好地反哺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勇:艺术创作要具有贵州传统文化的灵魂

2020年,刘墉在贵州美术馆举办“用友——刘墉收藏展”。 2000平方米的空间里,陈列着刘墉私人收藏的近300件藏品,包括书画、木雕、花窗、面具等; 2021年,贵阳孔子学院将再次举办“针线妙妙——刘墉”“贵州民族民间染织绣精品展”,展出从刘墉数千幅染织作品中精选的百余件苗绣作品和刺绣收藏——这两场大型收藏展,只是刘墉半个世纪以来民间艺术收藏的一小部分,却也让观展的人惊叹不已、欲罢不能。

天眼文旅论坛:您是如何开始收藏苗绣的?

刘勇:20世纪80年代初,大量贵州民族民间艺术品流失海外。 我决定尽量把这些“宝贝”留在家乡,这样以后学习贵州民间艺术就不用出国查资料了。 从此,我走遍了土家山寨、苗寨、侗寨,靠着有限的工资和微薄的稿费,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把自己拥有的一切都买了一点。 几十年来,我终于有了一些积累。 我从来没有计算过我收藏艺术品花了多少钱,也从来没有考虑过它是否会升值。 我收藏艺术品的初衷和首要目的就是吸收其中的“基因”,让自己的作品拥有贵州传统文化的灵魂。 当然,这种借鉴不是抄袭,而是提炼、升华、再创造,创造出全新的作品,力求既不抄袭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正如鲁迅所说:吃牛肉不是为了变成牛,而是把牛肉变成构建自己身体的营养物质。

天眼文旅论坛:除了收藏之外,您还创作漫画、雕塑等艺术作品。 您能具体谈谈收藏与艺术创作在您的艺术生活中的相互影响吗?

刘勇:收藏就是拥有、获得。 我特别理解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描写的守财奴格朗台,他半夜关上门,掏出藏在枕头里的钱,一遍又一遍地数着,同时把“杜鹃”当成了“咕咕”。笑的感觉。

艺术创作是另一种体验。 当你沉浸在创造的激情中时,你会进入一种迷茫和痴迷的状态,就好像一个被神附身的巫师,甚至误认为自己可以化身为神,创造一个世界。

我的艺术人生就像一棵树,慢慢长大,有了枝条。 这些分支是漫画、陶艺、雕塑、壁画以及民族民间艺术研究。 收藏仿佛是在不断地给大树施肥和灌溉,作品也变得像盛开的花朵和结出的果实。

天眼文旅论坛:您多次带着苗绣收藏漂洋过海,到国外举办展览。 展览的数量、规格之高、展览周期之长,恐怕是迄今为止贵州藏家中最好的。 外国人对这些贵州民间艺术有何看法?

刘勇:我的藏品曾在欧美多个国家展出,引起了当地专家、观众和媒体的关注。 1994年4月至1995年2月在法国巴黎唐人街展览中心举办时,BBC通讯社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星岛日报》欧洲版甚至称:“如此大规模、高质量的中国民间艺术展览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中国也从未举办过!” 法国观众的高素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印象。 参观完展览后,为了留下印象和意见,他们在两张摆着留言簿的桌子后面排成一排。 2008年和2009年,我的作品和收藏在奥地利布鲁克宫博物馆和哈普图恩宫展出,每次展览为期一年。

2011年,贵州省政府、省文化厅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特意举办了“中国贵州苗族服饰展”。 所有展品均由我提供。 业内人士评价:“这是文化中心成立以来质量最高、人气最高的展会。” 法国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认为,世界上最好的刺绣有两种:一种是印度刺绣,另一种是贵州苗族刺绣。 欧美、日本等国家的博物馆也收藏有大量贵州民间艺术品。 例如,埃菲尔铁塔旁的“世界原始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中国展品80%至90%是贵州的民间艺术品。

魏荣辉:我们应该思考苗绣带来的生活共识

魏荣辉逐渐从一名研究员跨界成为一名民族服饰设计师和策展人。 在国家民委、文化部、外交部的支持下,魏荣辉参与组织民族服饰对外交流20余年。 这种美通过展览和T台积极地呈现给观众。 在魏荣辉眼中,贵州苗绣是一幅说不完的画、一本说不完的书、一条永远的河流、永远的诱惑。

天眼文旅论坛:从1979年至今,在您亲身经历的苗绣研发中,您认为苗绣与世界的联系经历了几个阶段?

魏荣辉:我认为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苗绣引起了国际收藏界的关注。 国内外许多收藏家来到贵州,大量收藏苗绣。 在他们眼里,苗绣是那么新颖、引人注目,又充满神秘色彩。 此后,我们在一些国际展览和博物馆中都能看到苗绣的身影。 第二阶段是21世纪初。 以世界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苗绣改变了中国没有高端时装的历史”为标志,苗绣开始得到爱马仕等一些世界高端奢侈品牌的认可。 、迪奥等,他们将苗绣融入到自己的服装设计中,推出了一些概念系列。 我认为第三阶段就是现在。 随着国家新发展2号文件的发布,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面对大发展,以苗绣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手工艺该如何保护和传承? 如何从一个国家的象征中得到全世界人民的理解和认可? 如何才能从品牌概念转变为可以进入世界各国的大众化商品? 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否被使用和消费呢? 这些都是苗绣现阶段应该思考的问题。

天眼文化旅游论坛:有句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但真实的情况可能更多的是感官冲击所驱动的好奇心。 苗绣如何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可能需要更多的理解和认可。 您认为苗绣应该如何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接受?

魏荣辉:2011年,世界艺术家体验组织主席麦金尼斯·贝蒂女士应国家民委邀请来华,在北京、广西、贵州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 在深入体验的过程中,贝蒂女士惊讶地发现,以前只在照片和展览中看到的静态展示和文物,来到民族地区后竟然变成了现实生活。 在小黄侗村的欢迎仪式上,贝蒂女士与老人和孩子们的目光相遇的那一刻,她的眼里充满了泪水。 她感动得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 究竟是什么感动了美国人? 回到苗绣如何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接受、理解、认可的话题,即如何讲好贵州苗绣的故事,让苗绣在所有人心中找到生命。全世界? 只有达成共识,我们才能慢慢从感官冲击下的文化好奇转变为亲近和接受。

天眼文化与旅游论坛:您认为苗绣的发展与我们的文化自信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吗?

魏荣辉:文化自信来源于文化自觉,在多元文化中认识自我很重要。 苗修当初出去的时候,其实并没有那么自信。 其实,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炫耀、强行宣传,而是随着国家不断强大、贵州不断发展而实现。 我认为,当我们真正有信心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在尊重的前提下平等地沟通,进行对话。 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吸引。 认识、理解、阐释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联系当下,尊重和吸纳他国文化的长处,在互动中实现交流,在交流中实现对话,在互学互鉴中共同构建新的文化语境。

杨成勇:让苗绣时尚化 推动产业化

自幼接触贵州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手工艺的杨成勇,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爱情的种子。 2000年5月,他创办的“钱益宝”诞生。 一次偶然的启发,他花了2年时间研发出了全国第一款苗族手工“镶框银饰”; 2002年,他带首批产品应邀参加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大赛,“镶框银饰品”在比赛中荣获金奖。 从此,他怀着真诚和热情,在贵州多彩民族文化的沃土上默默耕耘、孜孜不倦。

天眼文旅论坛:您认为这些年来消费者对苗绣的收藏和购买发生了哪些变化?

杨成勇:2000年前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来自欧美、日韩的艺术家、收藏家、博物馆、考古学家来到贵州寻宝、收藏少数民族服饰,特别是苗族服饰。 因此,当时国内外掀起了一股苗绣收藏热潮。

2020年至今,由于世界经济放缓,以及历届收藏家年事已高,大量抢购苗绣的人逐渐减少。 如今,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新一代消费者主要购买带有苗绣元素的服装、鞋帽、围巾等时尚生活用品,以及一些苗绣文创的衍生产品,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

天眼文旅论坛:苗绣作为贵州特色旅游商品之一,在市场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地被大众接受和喜爱?

杨成勇:苗绣是一本穿在身上的历史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在市场化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因为我们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艺术水准。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比如在材质、材质、配色、工艺等方面要大胆创新。 同时,还要想方设法降低劳动力成本,实现苗绣的工业化生产。

天眼文旅论坛:作为贵州文创产品推广的领军者之一,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创新、呈现符合当下潮流、有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

杨成勇:了解当今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必须与国际流行趋势和国内流行趋势相结合,加强与国际品牌的合作。 在中国,是否可以尝试将其与当地的茅台酒、贵烟、贵州茶、贵州特产等相结合?

天眼文化旅游论坛:对于贵州大量优秀的民族文化手工艺品,如何让它们离开贵州,高调走向世界?

杨成勇:我们一直强调要把市场需求与文化需求、艺术需求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和创新艺术形式。 不久前,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在甲秀楼翠微园参观贵州一宝苗绣展时表示:“苗绣历史悠久,色彩绚丽,但一定要把它做成时尚的产品,与日常用品相结合。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苗绣产业化。”我认为任先生的观点清晰地阐释了苗绣的发展路径。

天眼文旅论坛:您对苗绣等贵州“非遗”文化技艺的传承有什么建议?

杨成勇:“两赛一展”和省人博会举办以来,包括苗绣在内的贵州民族民间手工艺得到了充分的发掘、保护和传承。 举办这些会议和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梳理和挖掘的过程。 基础阶段已完成,现进入产业化阶段。 这是对这些技艺的最好传承,同时也具有生产和发展前景。 未来,我们要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和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向研发、生产、销售规模化迈进。 逐步实现“千亿产业”目标的道路。

龙女三九:我唯一的爱好就是刺绣

在家乡剑河县南寨镇占六村,龙女三九8岁开始跟随母亲和村里的长辈学习锡绣、纺织和古歌,12岁正式学习锡绣、纺织和古歌。全套女妓技能。 2006年,苗族锡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12月28日,龙女三九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50多年的锡绣技艺凝聚于指尖。 现在,龙女三九在剑河开设了一家锡绣工作室。 随着锡绣的名气越来越大,逐渐走向世界,她的信心也越来越强。

天眼文旅论坛:您是如何与锡绣结缘的?

龙女三九:我8岁开始跟妈妈学锡绣。 后来我正式学会了勾锡和涂锡。 用剪下来的锡条钩出图案,然后缠在绣花线上,压紧。 只有学会了锡,你才能看懂图案中的图案。 我17岁时就学会了做衣服。 在我们家乡,女孩学刺绣是村里的传统,刺绣和种田一样重要。 如果不学刺绣,结婚的时候就没有漂亮的衣服穿。 吃不吃没关系,但花一定要绣。

天眼文化与旅游论坛:您认为锡绣的特点和特点是什么?

龙女三九:来自贵州的苗绣完全绣出来了,整套衣服特别漂亮。 其中,我们的锡绣服装看起来没有那些华丽的苗族服装那么引人注目。 因为锡绣的特点是必须用金属锡来绣,金属锡极小,针迹极密。 细密的锡条一点一点地固定在绣品上,形成简洁工整的图案。 面料是靛蓝染布的,颜色会比较旧,颜色也比较深。

天眼文旅论坛:在您的作品中,绣花图案有什么意义吗?

龙女三九:我们的绣法都是沿袭老一辈传下来的图案。 每一针、每一线都必须根据布孔,不能多也不能少,否则图案的韵味就会丧失。 我绣的每一个图案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例如,这些几何图案代表了村里不同的道路。 女儿出嫁,就要沿着这些路回到娘家……这些只能用爱来绣。

天眼文旅论坛:您未来的愿望是什么,苗绣对您意味着什么?

龙女三九:以前绣的时候,我想尽量绣。 现在我绣的时候,希望别人喜欢,得到更多的关注。 如果我多绣一些,希望大家对款式满意,关注苗绣的刺绣技艺。

每天早上醒来后我就开始刺绣。 有时我什至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 突然抬头一看,天已经黑了,我感觉自己入了迷。 老一辈留下的模式我都学会了。 现在我担心年纪大了就不能再绣了。 我希望能有时间多绣一些东西留给我的子孙,让他们记住。

天眼文旅论坛:发展苗绣产业对村民意味着什么?

龙女三九:我们村里和我一起长大的十二个朋友中,只有我一个人坚持到现在。 刺绣需要踏实、细心,才能绣好。 现在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我也经常分享一些给家乡的绣娘们一起制作,希望能帮助他们多绣一些,改善他们的生活。

天眼文旅论坛:您对锡绣的传承有什么建议?

龙女三九:以前没有人关注,现在更多的人知道了,学习了。 看到繁荣,我感到有希望。

平时,很多人来我的工作室学习,或者邀请我出去培训绣花师。 希望学锡绣的人是因为真心喜欢它,真心想学它,并且能够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艺。 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现在我女儿也在跟我学锡绣。 我希望自己能花更多的时间,教更多的人,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锡绣。

本文地址:https://www.cixiucn.com/zhenfa/1702.html